知青插队批准书和喜报

核心提示: 1969年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最“波澜壮阔”的一年,当年1月份,丹阳三位男知青分配到距县城20华里的全州公社望岸庄大队。

■赵子斌

1969年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最“波澜壮阔”的一年,当年1月份,丹阳三位男知青分配到距县城20华里的全州公社望岸庄大队。书记谭小毛带领着一帮青年男女敲锣打鼓地迎接我们。比我们早去三个月的四位镇江女知青也手持红旗在欢迎着。

我们的住处墙里是泥胚砖,外墙为烧制的红砖,社员们住的也都是这样结构的房子。家家户户不通电,用的都是煤油灯。整个大队部只有一部手摇电话机。

《知青之歌》以惊人的速度传遍全国。“蓝蓝的天上,白云在飞翔,美丽的扬子江畔是可爱的南京古城……告别了妈妈,再见吧家乡,沉重地修地球,是我光荣而神圣的天职……”歌声伤感,却不哀怨,就像我们的命运。

我罱过塘泥、割过麦子、种过双季稻,还开挖过香草河,基本农活干了个遍。早些日子,我去了一趟第二故乡,发现村里早已不再罱泥了,朽了的罱泥船静静地躺在那里,成了老古董。

许多人都存有“批准书”,我有批准书的同时还有一张粉红色“喜报”,上方印有毛主席着军装的正面头像,四边绘有向日葵,喜报全文是:“赵志炳同志积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申请报名到农村去干革命,走革命化道路,做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现已获得批准。这种革命行动是光荣的,是忠于伟大领袖毛主席,忠于毛泽东思想,忠于毛主席的革命路线的具体表现,值得大家学习。特此向你报喜。”喜报加盖“丹阳县城镇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公章,时间是1969年1月25日。

回想起那三年多在农村磨炼的青春岁月,更多的是奋起和执着,留下了无愧、无憾、无悔的青春记忆,是我人生路上的一笔宝贵财富。

图为作者的“批准书”和“喜报”

记者 殷显春 摄

责任编辑:王渊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