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车票见证丹阳铁路大发展

核心提示: 丹阳是一座与铁路结缘的古城,丹阳人有着深厚的铁路情缘。于是乎,当我们回首家乡改革开放30年来的历程与成就时,在诸多票证当中,火车票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文/图 朱伟

早期的硬板纸火车票

丹阳是一座与铁路结缘的古城,丹阳人有着深厚的铁路情缘。于是乎,当我们回首家乡改革开放30年来的历程与成就时,在诸多票证当中,火车票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我的父亲年轻时是一名供销员,因为工作的缘故,长年累月需要出差,火车成了他最亲密的伙伴。到了暑假,幼小的我便也开始跟着父亲走南闯北。动荡的车厢,嘈杂的人声,让我充满了新鲜与好奇。我的童年便也寄挂在那火车轮子上,咣当咣当地便走向了少年。而今翻拣着那一枚枚老式的“板票”,美好的记忆便犹如绿皮火车一般,一站一站地从记忆深处开了过来。

丹阳虽仅是县级市,但铁路通车史却已超过百年。我记忆中的丹阳火车站应是上世纪80年代末建起来的第三代站房了。上下两层的砖混结构,一楼显得逼仄,二楼则很通透。外立面贴着黄色的瓷砖,颇具现代气息。站内由地道沟通1、2、3号站台,十分便捷。铁路给丹阳带来了大发展,丹阳的发展也带动了铁路运输的兴盛。80年代正是丹阳站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当时的丹阳巧借乡镇经济发展的浪潮,站到了改革的前沿,顺利实现了撤县建市的华丽转变。丹阳站也重建一新,并上升为二等站,开始跻身大站行列。再加上丹阳车务段统管宁常区间所有小站,丹阳站一时成了中间站的核心,不仅列车逢丹必停,就是长途列车也多有停靠。那时最美好的回忆就是夏季的傍晚,我和父亲出差归来,都是从火车站坐三轮车回家。途经人民大桥之时,远天晚霞绚烂,一路晚风拂面,我们说说笑笑,旅途的一切劳顿、所有的烦恼忧愁似乎都一扫而光,留下来的只有悠哉悠哉……

那时的车票沿用了几十年,都是非常窄小的硬纸板票。现在才知道,板票窄小其实是物质匮乏的缘故,但却都很硬气,保留至今也丝毫无损。等到计算机也就是信息时代悄然而至,我们才从车票的变革中窥见一斑。电脑的使用确实是瞬息千里,网络无限。当丹阳站售票处贴上发售全国各站车票的标记时,已是90年代后期了。因为联网售票的便捷,新颖大气的蓝色和红色软纸票便应运而生。丹阳地处长三角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带,更新换代的节奏还是非常快的。作为最早启用软纸票的车站,丹阳站进行了相应的信息化改造。电子显示屏与广播引导系统便是新时代的象征。那时,我已高中毕业,开始去苏州上大学了。其实丹阳早在1996年便通上了沪宁高速公路,高速快客已开始与铁路客运赛跑。但由于童年对铁路的特殊情结,我总是固执地选择火车出行。

此时的公路客运开始巧借高速公路大发展而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盛起来,便捷快速点对点的流水客运方式,将老大之铁路甩到了身后。当时的铁路面临着改革与提速的很大压力。于是铁路开始了为期将近20年的大提速时代,先后六次大提速,终于稳住了铁老大的地位。回首当时的列车大提速,几乎一两年便进行一次大改点。而每一次大改点都会推出一批全新的车次。丹阳站就这样被时代推到了改革转进的风口浪尖之上。因为处在全世界最繁忙的铁路线上,又是夹在常州、镇江、无锡、南京等众多大站之间,丹阳站开始遍尝到提速甩站的苦涩。很多长途列车因为升级提速,开始纷纷跨越丹阳站;与此同时,沪宁城际特快列车为压缩全程用时,也都与丹阳站无缘。我第一次感觉到了丹阳站班次较少、时刻不便的难堪。

时光行进到2007年4月18日,百年丹阳站终于迎来了新生的一天。在经历了车务段撤销、站段大调整之后。丹阳站在常州直属站管辖之下,终于熬出了头。这天铁路进行第六次大提速,丹阳站为了迎接动车组列车的停靠,进行了脱胎换骨式的高站台改造。这一天,市领导们也亲临丹阳站,见证了有史以来第一趟子弹头列车在丹阳站的停靠。这时的丹阳站虽然图定办客列车数下降到了历史的低点,但7趟动车的停靠已足以让这个县级站傲视全国。随后的10年之间,丹阳铁路开始了动车式的飞速发展模式。当我们拿到全新的第三代火车票——蓝色磁卡票时,丹阳已是拥有三条国家铁路干线的佼佼者了。尤其是2010年7月1日,沪宁城际铁路通车,丹阳城际站建成启用,一下子使丹阳站图定办客列车数翻了一番多。铁路客运真正实现了公交化流水发车的快速运营模式。一年后的2011年6月30日,京沪高速铁路通车,丹阳北站建成启用,丹阳与北京的距离由之前的夕发朝至压缩到了半天之间,丹阳还因为《网民“顶”出丹阳北站》而成为媒体的焦点,在央视《新闻联播》栏目亮相。此时的我,正偕妻挈儿、扶老携幼,全家坐在北京返丹的高铁之上……

硬板票、软纸票、磁卡票,三代车票见证百年历史,绿皮车、红皮车、和动车,一路变幻风光依旧美好。

(本文获征文二等奖)

责任编辑:王渊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