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国新:身残志坚 走出水产养殖致富路

核心提示: 1963年出生在司徒镇固村村的曹国新,是周围十里八村有名的“自强模范”。这位长相普普通通,衣着也十分朴素的中年男子,虽然拖着一条残疾的腿,但却敢想、敢做、敢为人先,硬是凭着一股“吃得苦、肯钻研”的劲头,闯出了一条水产养殖的致富路。

本报记者 蒋玉 丽娜 见习记者 魏郡玉

 

“曹总,我要50斤青虾,帮忙搞快点。”24日一大早,位于司徒镇的鱼康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发起人曹国新就开始忙碌起来。直到临近中午,手中的电话才暂时消停下来,有空和记者聊上几句。

1963年出生在司徒镇固村村的曹国新,是周围十里八村有名的“自强模范”。这位长相普普通通,衣着也十分朴素的中年男子,虽然拖着一条残疾的腿,但却敢想、敢做、敢为人先,硬是凭着一股“吃得苦、肯钻研”的劲头,闯出了一条水产养殖的致富路。

1999年1月,原在司徒镇水利站曹东电灌站工作的曹国新,上班途中遭遇车祸。在住院治疗的近两年时间里,他先后经受大小手术9次,鉴定为四级肢残人。“最后一次手术后还昏迷了一天,醒来就看到妻子红肿着双眼陪在病床前,我告诉她,只要我脑子没被撞坏就不怕。”面对突如其来的不幸,生性乐观的曹国新顾不得苦闷、消沉,选择以智慧和双手改变命运、改善生活,不让家人担心。

出院后,由于身体原因,无法再干力气活的曹国新先是在朋友开办的工厂里担任会计,做了一阵后,不习惯受人管束的曹国新打算自己创业做老板。对于创业方向,曹国新思前想后,还是决定做自己最擅长的——和鱼药打交道。于是,2001年,曹国新便在司徒镇上开了一家鱼药饲料店。“创业初期是最辛苦的时候,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我都得骑个自行车满塘口跑业务。”说起一开始创业的苦楚,曹国新至今记忆犹新。他告诉记者,为了扩大自己鱼药饲料店的知名度,他不仅发过传单,还狠下心花了2000元在镇两旁的指路牌、公告栏等物件上打广告。“因为2000元在当时来说不是个小数目,所以我记得很清楚。”由于当时的养殖饲料大多还是用菜料饼,曹国新得先联系好客户再喊来拖拉机运货,到了塘口还得卸货。“为了节省人工成本,同时加强与客户的当面交流,一开始每次送货,我都是亲力亲为,一百多斤重的养殖饲料对我这个残疾人而言难度不小。”

好在几年的辛苦没有白费,2008年,在积累了一定的人脉关系与资金后,曹国新在司徒镇镇政府的指导下,注册成立了司徒镇首家渔业合作社,开始向水产养殖领域迈进,同时也带领全镇养殖户抱团闯市场。

“合作社成立之初,我们只会养殖低产值的四大家鱼,后来大家逐渐认识到,只有不断适应市场,才能立于行业不倒,所以我们开始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曹国新说,通过积极外出学习,邀请专业人才入室指导,现在他所养殖的水产品种已经从单一的四大家鱼变成现在的30%青虾、30%蟹、30%鱼与10%的其它特种养殖。而面对每到夏季令许多养殖户发愁的鱼池泛塘导致血本无归的难题,作为合作社发起人的曹国新也在积极做好示范带动工作,他将自己在固村村马甲庄承包的100亩水面用于科学示范养殖,专门向养殖户们展示更直观的规模和自动化养殖情况,尤其是鱼塘中的自动增氧装置,还得到了普遍推广使用。

过上好日子的曹国新,在深钻水产养殖技术的同时,时刻不忘反哺家乡。2006年,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潮中,曹国新积极融入,创办了司徒镇五湖土方工程服务部,在镇政府和水利站的引导下参与全镇的河塘清淤和二级沟整治。本着家乡人办家乡事的精神,曹国新认真踏实地将政府下达的工程任务以最低的承包价,保质保量地完成。在对养殖鱼塘的清洗中,他只收取清洗人员工资和部分机械折旧费,为养殖户节约了开支。

凭借着肯吃苦、讲信誉的良好作风,曹国新的水产养殖发展之路较为顺畅。2016年,曹国新又大胆投入100万元,在司徒镇全州租用了原供电所大院,打造了一个容量60吨的冰库,并购置了相配套的设备、养殖蟹的药品、饲料及工具等,为周边居民提供了4个社会就业岗位,真正成为远近闻名的“水产养殖户带头人”。

曹国新(左一)接受专家业务指导。

记者 蒋玉 丽娜 摄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