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看变化,丹阳改革开放40年”系列报道⑤

把“风景”变成“产业”

——延陵九里村以“旅游+”书写乡村振兴

核心提示: “上茅山,回九里,功德圆满。”香草河水静静地流淌,无声无息地流过乡野,在河畔,坐落着一个古老而美丽的村庄——九里村。季子文化、诚信文化在此聚集交融,这里,每天都上演着上进和文明的故事。

“小村看变化,丹阳改革开放40年”系列报道⑤

把“风景”变成“产业”

——延陵九里村以“旅游+”书写乡村振兴

本报记者 曾丽萍

风景如画的九里村。

记者 曾丽萍 摄

“上茅山,回九里,功德圆满。”香草河水静静地流淌,无声无息地流过乡野,在河畔,坐落着一个古老而美丽的村庄——九里村。季子文化、诚信文化在此聚集交融,这里,每天都上演着上进和文明的故事。

美,景区。

香草河畔水波粼粼,沿河望去一边是石桥古街,一边是村居公路,古朴幽静、香火缭绕的季子庙见证了传统与现代在九里村的碰撞。

衣冠简朴古风存,九里村曾是春秋时期“德圣”吴季札三让王位、弃室而耕的封邑之地。在九里季子庙风景区,孔子手书的“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十字碑、三清三浊的“沸井”奇观、有福则过的季河桥、临水而立的千年古桑等被精心保存。历史文化在此驻足,古风民俗为之骀荡。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被九里的朝霞、暮色所吸引,来此寻访梦里的老家。汲一壶沸井水洗眼明目,坐季河桥边看白云苍狗,游客们找到了故乡的影子、嗅到了家园的味道。每天,漫步季子庙的游客络绎不绝……

最美风景是人情,九里文化与中国发展的大环境相契合,这里乡风淳朴,尚德知礼,村民讲道理、明事理,和传统文化的长期熏陶是分不开的。

贡志生在九里新村很有名。只要提起他,谁都会竖起大拇指夸:“这是个大好人,70多岁的年纪了,还每天照顾90岁的岳母。”现年73岁的贡志生25年如一日,每天至少花费数个小时,给中风岳母送水、擦洗、端倒大小便等。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孝老爱亲,为善是举”的家风,传承着孝文化。

“我们村的宣德文化广场的公告栏里,会定期集中宣传评选出来的好人好事和星级文明户,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崇德尚信、普法惠民等教育,村民们有很强的认同感和认知性。”村民告诉记者。

富,脑袋。

做活“旅游+”是九里农村产业向旅游业要效益的有益探索,这使落后的古村落找到了“生财之道”,也使新农村焕发出了新生机。作为改革开放40年来的农村发展缩影,九里村人从吃不饱饭,到办农家乐招待游客,可谓天壤之别。这一点,村民佘建平感受最深:“想当年父辈们种地,就是为了吃饱肚子。现在经过40年的努力奋斗,我们最终从‘温饱线’迈进了富裕门。”

早上5点不到,46岁的佘建平夫妇就起床,去镇上买菜,开始忙活一天的餐馆生意……中午11点开始,陆续有游玩季子庙的食客进店用餐,招牌菜“茅山老鹅”几乎是每一桌的必点菜品。在家门口实现创业,让他收获颇丰。去年,佘建平经营的这家名为二婆家农家乐的餐馆年营业额达到180万元,成为当地餐饮界的一匹黑马。

佘建平是土生土长的九里村村民。1987年,他5岁,国家自上而下推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改革新风吹进了他的童心。成年后,一心走出去闯荡的他坚持着儿时的创业梦,去过外地,可在看到家乡的发展潜力后他又义无反顾地回到了家乡。佘建平说:“我的创业属于大器晚成,因为在40岁前我所做的生意几乎都没实现盈利,而现在的成功最终还是得益于养育我的这片土地。”

“我的餐馆能有这么多客人,除了味道独具特色外,最主要还得益于我们九里景区建设和村委会的指导帮扶,村子变美了,游客多了,我的生意自然也好了。”佘建平的体会是全体村民共同见证的。

2013年,佘建平从九里村委会手上租了九里新村6间两层门面房,投资92万元开起了自己的农家乐土菜馆。这也是村里集体房产的第一家入驻餐馆。“那一年,我把所有的积蓄全部用在了店铺装修和购买设备上,没钱交房租,我就跑去和村里商量,打算第一年的房租并到第二年一起交,没想到还没等我开口,村书记就看出了我的来意,二话没说就应允了,这份信任让我特别感动。”佘建平告诉记者,开店初期,村干部们常去照顾生意的同时,也不断给他“挑刺”提建议,然后他就根据大家的建议整改……慢慢地,他的餐馆开始有了起色,并凭着一道“茅山老鹅”打开了食客的味蕾,名声大作,很多人慕名前来“尝鲜”。第一年,餐馆年营业额出乎意料地做了110万元,让佘建平收获了创业“第一桶金”;第二年,年营业额130万元……2017年营业额达180万元。

今年4月28日,九里季子庙文化节举办灯展,开幕当天景区爆满,日游客量达到三万多,这给景区周边商户带来了无限“商机”。“灯展前三天,我们餐馆每天大概有五六十桌客人,平均日营业额近4万元。”

佘建平告诉记者,此次灯展带来的葡萄串效应让村民们看到了:景区商业的命运和景区客流量紧紧捆绑在一起,只有景区发展好了,村民才能更好。而佘建平看好他的餐馆发展,更看好九里景区的未来。他说,今年他的餐馆营业额预计可达200万元。

看着佘建平的餐馆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其他村民的“创业心”仿佛一夜被激活了,大家纷纷找村委会商量“租房”开景区餐馆,准备白手起家……目前,景区周边餐馆已从1家发展到了6家。

新村门面房出租是九里村集体经济增收的一部分。几十年来,该村以发展村级经济为抓手,形成以乡村旅游业、休闲农业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结构,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比重达到86.5%。为增加农民的收入和村级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重点以“九里人家、九里农家乐”等乡村旅游品牌为基础,鼓励村民自主创业,开设农家乐6个,商铺20余家。201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000元,村集体总收入达200万元,其中景区收入占一大半。“一花独放不是春,一人富不是富,全村致富才是富。”村党委书记郦友良告诉记者,九里村没有工业基础,这么多年没有一家企业入驻,这里最大的特色就是季子庙景区,最富的资源就是人文环境,可这也是一个地方最有潜力且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多年来,围绕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九里一直围绕景区下功夫,把风景变成产业,打造旅游产业富村民。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中要求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这一观点和九里村的发展思路不谋而合,因为鼓励村民在家门口创业一直是九里村在做的事儿。“如今季子庙内的老街已经建成,下一步我们将优先向村民进行招商,吸引年轻村民返乡创业,让少数人先富,然后再带动全村乡亲们一起富裕。”郦友良说,吸引年轻一代返乡创业不仅能照料家人,而且能干出一番事业,实现群富。目前在城区一家企业上班的80后村民小贡表示,美丽乡村建设和传统景区文化,给村民们带来了商机,现在看到村里环境越来越好,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很多年轻人都动了这个念头,打算在家门口创业。所以对于村里的招商项目,他们比较上心,已经在暗中留意,一旦遇到合适的项目就会下手,投入到乡村旅游服务业中发家致富。

搬,新居。

2007年,九里村提出将九里村村民整村迁建,集中安置到九里新村。2010年~2013年,新建九里新村。2014年,九里新村建成并交付使用。

盛夏,树木葱茏,绿意盎然。不远处,一群白墙灰瓦的民居点缀山水间,犹如一幅水墨画。走进九里新村,一排排白墙灰瓦、屋檐翘起、徽派建筑风格的两层小楼巍然壮观,巷道蜿蜒整洁,村民笑容可掬……

漫步间,一幅幅美丽画卷悠然展开,能让人感受到这个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用水韵墨章绘就无声之诗。“九里新村是结合九里景区规划建设而整村迁建,项目总投资2亿元,占地245亩,建成安置房400余套,建成以医疗保健、农民健身、老年活动等于一体的社区服务中心1287平方米。”郦友良说。

“现在的九里新村可谓‘乡村乐园’,这样的居住环境以前想都不敢想。”说起新家,村民贡先生一脸喜悦,他指着村中一条贯穿南北的景观河说,以前这是一条脏乱差的老沟,后来村里投资近百万元进行清淤,用石头护坡并栽种了柳树等绿植,又铺设了木栈道。如今,这儿已从最脏的地方变成了最美的景点,是村民们饭后休闲的好去处。

“村容整洁”是外表,“乡风文明”才是灵魂,新农村建设必须表里如一。在新村入口走道上,以礼让、诚信、仁义、睿智为主题的季子魂故事展板一字排开,屋舍墙上绘制了以乡愁人物、乡风美德、乡贤好人等内容的乡风明德文化墙,让“村风文明”气息扑鼻而来。该村村委会副主任贡献平告诉记者,九里村把美丽乡村与乡风文明结合起来,让一面面墙变成美观而又会“说话”的文化长廊。如今,九里新村也成为游客逛九里的第二景点。

郦友良说,乡村振兴首要的就是产业兴旺,没有产业,就没有乡村振兴的着力点,而观光旅游业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今后九里将通过景区产业带动周边农民办民宿办餐饮和休闲娱乐,带动更多村民致富。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