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生根
1950年代前后的丹阳纱厂大门
1947年,束云章创办丹阳纱厂(后更名为丹阳棉纺织厂),拥有一万纱锭的规模。1949年4月23日丹阳解放,丹阳纱厂被县军管会接手,成了江苏省首家国有纺织企业,并隶属于上海华东纺织管理局管理。
丹阳纱厂解放时是只有一万纱锭的小厂。上海华东纺织管理局为了扩大丹阳纱厂的规模,从1951年至1953年先后陆续将上海浦东的大新和茂新、太仓的太丰、无锡的新毅等小厂并入丹阳纱厂,扩大成2万纱锭的厂。由于并入的纺纱机械设备机型不一、破烂老旧,纺纱机转速慢,工效十分低下,为了将这些外来设备与本厂设备配套,必须对外来设备进行改造,实行统一机配,统一运转,统一管理。
上海华东纺织管理局对丹阳纱厂设备改造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除了从上海国棉一厂、八厂、十六厂等纺织大厂抽调一批技术人员和工人支援丹阳纱厂外,还从上海无偿调拨滚齿机、铣床、车床、磨床、铇床等大型机械加工设备到丹阳纱厂。我父亲就是从上海国棉八厂调入丹阳纱厂的人员之一。
从清花、钢丝、并条、粗纱、细纱、筒子等,对上百台各种机械设备改造谈何容易!光是各种齿轮就更换上千只,每只齿轮的改造都倾注全体工程技术人员和机修工大量的心血和汗水。以顾贵士为首的设备改造攻关成员和机修工共100多人投入设备改造中,老旧设备无图纸,无任何参考资料,他们全凭长期积累的经验,边实践,边探索,从中找出规律。在办公条件十分简陋的情况下,工程技术人员精心设计设备改造方案。数九寒冬,天寒地冻,他们手脚冻得发麻;三伏炎夏,高温酷暑,他们满头大汗,汗流浃背,他们不计报酬,节假日放弃休息,加班加点。他们利用算盘和计算尺精确计算出每一个机械齿轮的齿数、直径大小,齿轮之间搭配的转速,每对齿轮的转速设计要经过数十次实验和论证才能定案。他们千方百计攻破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绘制出数千张方案和图纸。机修工根据技术人员的改造方案和图纸进行施工,忙得不亦乐乎。有不少机械零件由于无法自己加工,他们不辞辛劳到上海、无锡等地加工和采购。在赤日炎炎的盛夏,车间里温度高达40多摄氏度,他们积极响应厂领导提出的“天大热、人大干;出大力、流大汗,为建设社会主义大厦添砖添瓦”的号召,战胜高温,坚守岗位,赤膊上阵,全身大汗淋漓。他们经常挑灯夜战,加班到深更半夜……
经过全体工程技术人员和机修工的数年艰苦努力,丹阳纱厂终于全面完成了全厂多种机械设备的改造任务,纺纱机转速提高了一倍以上,生产量也大幅度提高。随着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和发展,该厂成了具有6万纱锭的大型企业,产品质量过硬,荣获国家金质奖1个,部优产品6个,省优产品3个。作为国家纺织品出口定点生产企业,产品远销美、欧一些国家……
在漫长的岁月里,丹棉一度成为江苏省纺织行业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曾为丹阳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2009年后,丹阳棉纺织厂已不复存在,成了人们的历史记忆。但丹棉厂老前辈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丹棉厂的辉煌历程,将永远载入丹阳史册,铭刻在丹阳人民的心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