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17年底,无锡市户籍总人口493.04万人,其中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127.98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25.96%,8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17.51万人。人口老龄化程度是全国、全省最高的地区之一。据预测,到2020年,老年人口比重将持续加大,达到140万左右,占总人口比重上升至28%左右。到2030年达160万以上,占比35%,进入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从1983年起,无锡进入老龄化城市后,如何做好为老服务,探索从没有停止过。
一、机构养老的变迁
【故事】从物质满足到精神满足,老年人生活更精彩
【讲述人】周慧琴
1985年,21岁的周慧琴从老牌的常州卫校分到无锡社会福利院。“那时院舍就在黄泥头,几排矮房子,很破旧,里面住着几十个孤老”,周慧琴说,相比去医院工作的同学,无论是工作环境,还是服务对象,都与预想颇有落差。后来她才知道,自己是第一个医护专业毕业的“正规军”,之前院内的医护人员基本都是“半路出家”。
几年后,福利院建起了三层的公寓楼,居住环境大为改善,有两人间和三人间。有些房间甚至还配备了当时社会非常罕见的空调,到了夏天,体弱的老人可以入住其中,防止中暑。她还记得,最初老人的房间里只有床,后来增加了桌子、抽水马桶、洗浴设施等。
【档案】 从225年前走来,设施变得更加齐备
《无锡市民政志》记载,清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无锡人过鸣岗、祝安、蔡延南等人,目睹城乡贫苦老人饥寒无宿,便筹集私人资金,在普济桥兴建普济堂,又称“老人堂”,收养孤老。堂内老人伙食仅发粥饭,无菜。白天,老人可外出做小贩,给人念经、上街求乞等,生活不易。
1952年,民政局接管普济堂,更名为“无锡市贫老教养院”,后又改称老残教养院等。1958年,院里选出劳动人民家庭出身的82位孤老,成立敬老院。而老残教养院从1970年起,收容对象除“三无”人员外,兼收代养人员,即有子女的年老体弱、残废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者,每月向其家属收伙食费和护理费。
1978年前后,老残教养院的老人生活质量有了提高,伙食费调高,增发盖被、床头柜,院内设有小卖部、理发室、缝纫间、皮匠等,专为老人服务。俱乐部有象棋、扑克、书报外,还置有电视机、放映机。
1980年,老残教养院改名社会福利院。1984年后,社会福利院进一步贯彻供养与康复并重和民主办院的方针,增设了病房,增加了医务力量和医疗设备。同时健全民主管理委员会,吸收老人参加。每月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每周召开一次生活管理委员会会议,安排老人伙食。一周内每日菜谱各不同,端午吃上火腿肉粽、中秋吃上糖烧芋头和月饼,夏至吃上馄饨,冬至吃上圆子。平时,病员有营养菜,胃病有面食。点心和早点有大饼、油条、馒头、面包、面条、馄饨等。老人的衣着也改变了,过去清一色的统一式服装,还给收养人员添置了东北棉鞋、长绒帽。收养人员每天可到俱乐部看书、看报、看电视、打牌、下棋,不能行走的有服务人员专门护送。有的春节,民政局会向8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送一盒蛋糕,并由市政府领导向老人祝寿。
2003年,无锡市社会福利中心迁至长江北路,占地面积98.8亩,建筑面积40042平方米,设计床位800张,总投资1.12亿元,配套建设健身房、俱乐部、垂钓场、篮球场等。这里只是无锡养老机构的一个缩影,全市现有养老机构139家,养老机构床位突破4万张。
二、居家养老从无到有
【故事】从关注孤老到各类老人的居家支持
【讲述人】贺星允
家住丰泽苑的贺星允已85岁,以整理家庭账本著称,其实她在退休后还在小梨花庄当过12年的居委会一把手。“小梨花庄属城乡结合部,辖区内的居民文化低,经济差”,贺星允上世纪80年代从无锡一家钢锉厂退休后,到那里发挥余热。刚去的时候,居委会很少有为老年人服务的项目。到了90年代初,居委会开始探索组织老年人锻炼,办起了早舞队,里面还有男同胞,相当于现在的广场舞,在无锡市内是较早的社区文艺团队。他们经常在节假日为社民表演各种节目,还经常给福利院的老人带去欢乐。
从小梨花庄本身来说,那时的孤寡老人比较少,一般都是几代同堂,大部分无锡老人都是和子女共同生活的。但有时老人会遇到一些婆媳纠纷和家庭纠纷,子女们由于工作等种种原因也会疏忽老人的照料。贺星允说,有些老人年轻时辛苦扶养子女,没有外出工作过,晚年少有经济来源,在家庭中地位非常弱势。当年就有老人向她哭诉,儿子和儿媳让她住在后门的小房子里,做了好吃的从不叫她,而是躲在房间里独自享用。这样的家庭她会多光顾,让子女们了解老人昔日的付出,不能亏待他们。
锡城像贺星允这样的老人多数有养老金,能够通过市场解决部分生活难题。有些老人能让家政人员上门做饭、洗澡、打扫卫生,能在家中熟悉的环境中继续生活。面对高龄空巢和独居老人,政府也会提供一些免费的居家援助服务,有助餐、助浴、助行、助医等。一些社会机构则在社区里办起了托老所,子女上班时,白天将老人送到机构照看,晚上下班后,接回老人,既减轻了家庭的养老压力,也让老人能够享受天伦之乐。
【档案】 从集中性收养孤老到居家养老起步
1958年,城市“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市区共建立28个敬老院,收养敬老人员679人,入院条件为无依无靠、劳动人民出身的城市孤老。费用由街道和单位具体分担,后因物质基础不足陆续停办。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办法发展城镇养老事业。一些居家的孤老在家中也能得到外界的支持。1982年3月,结合文明礼貌月活动的开展,分别在北塘区西新街道、南长区清名桥街道和崇安区工运桥街道进行建立“孤老包护组”的试点,孤老包护组以居委会为单位组织孤老的近邻1至3人,常年负责帮助孤老(包护对象主要是孤老定补对象,也有少数无子女的退休工人和子女在外地的老人)包买(买菜、买米、买煤球)、包烧、包洗、包护等事宜,并定期向居委报告老人的生活和身体情况。3个街道共建97个孤老包护组,自愿参加包护组的成员有199人,义务护理孤老109人。是年底,普及全市(包括郊区各街道),共建581个包护组。
1983年,在孤老包护组的基础上发展到在街道范围内由粮店、煤球店、菜场、卫生所、房管所、理发店、浴室、工厂、学校及居民委员会等单位组成孤老包护网,义务为本街道内的孤老服务。1984年、1985年城镇孤老包护组的活动普及到无锡,江阴、宜兴三县的城镇居委,至1985年底,全市共建立孤老包护网27个,参加单位272个,建立孤老包护组565个,有1212名城镇居民为966名孤老开展社会服务。
2005年,无锡印发《关于加快我市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意见》,明确社会福利事业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社会福利机构养老为补充的社会福利事业社会化的发展方向。同年,无锡市区首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滨湖区蠡湖街道震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正式挂牌运作。该中心根据社区老人经济条件、家庭及健康状况,以无偿、低偿的方式,对空巢、独居、困难老人提供政府购买服务;对经济基础较好的老人提供一定的优惠有偿服务。
三、个性化养老渐兴
【故事】拉上昔日老同学,结伴游山玩水逛世界
【讲述人】华耀东
这个6月末,69岁的华耀东组织了一个29人团直上甘肃南部一带游玩。这里以他初中和高中的同学居多,部分是家属。“每年长线和短线游各一次,国外游一次;每个季度都要外出4到5天;夏天找个大山住上一个月避暑,冬天南下北海过冬,这基本是我的常态”,华耀东说,自己一年中至少有2个月在外面“游玩”。他和爱人其实都是企业退休的,但他自己很爱摄影,喜欢外出采风,想着趁着身体还不错,多看看世界。
老华从老二中毕业,同学里们人才济济,有旅行社的老总、医生、公务员等,出行时的团队管理顾问、安全顾问都有了,自带血压计等各种配套设施。“同学之间脾气和性格都比较熟,组团出行合得来且有照应”,华耀东说,他一般都是自己在旅行社线路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增减,每次出行人数在30人上下。
与一般人去浙江农家乐不同,这两年的夏天,华耀东把避暑地点放到了神农架。那里海拔1200米,没有蚊子,温度在20摄氏度左右,最高也就是26摄氏度,夏天很舒适。坐火车到宜昌,然后再坐3个半小时长途车到木鱼镇,住上一个月的费用在3000元左右。有一次,他还带上女儿和外孙女一起去避暑,享受亲情时光。一堆人在一起,饮食也比在家要丰富,有些时候,华耀东还会带着自己岳父等长辈一起出行,改善他们的伙食。想吃无锡口味,可以到当地镇上去购买食品,自行烹制或请房东加工。
【档案】 为老年人搭建组织架构,免费乘车等惠老政策让老年人走出家门
1983年,无锡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占全市总人口的10%以上,开始进入老龄化城市的行列。1985年,建立无锡市老龄问题委员会,老龄工作全面启动。1989年,江苏省老龄委在无锡堰桥召开现场会,推广无锡成立老年协会,建立老年活动室,兴办老年经济实体“一会一室一体”的经验。
1991年,无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老龄问题委员会关于《无锡市为市区高龄老人开展尊老服务的意见》。《意见》规定从当年10月16日起,对无锡市区70周岁以上老年人颁发《高龄优待证》,实行社会优待服务。主要优待项目有:在火车站、汽车站、客轮码头,优先购票、进站、上下车船;市区各公园实行免费游园;市文化局所属影剧院白天实行半价优惠,市博物馆、美术馆免费开放;医院看病可享受“挂号、就诊、划价、收款、发药、住院”优先。1993年,无锡市为百岁以上(含一百岁)老年人每人每月发放长寿保健补贴费50元。1998年江阴市、宜兴市开始对本地区70周岁以上老人实行社会优待服务。
1999年3月,无锡市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做好老年人优待服务工作的通知》,将优待服务范围扩大至60周岁以上,并为60至69周岁老人颁发《老年人优待证》。凭《老年人优待证》可享受免费游览锡惠公园、蠡园、青山公园、靖海公园、清扬公园;博物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凡需收门票的半价优惠;免费进入收费公共厕所;敬老日前后三天,免费进入市区影剧院、进入三国城、水浒城半价优惠(70周岁以上老年人免费进入)等优惠政策。2005年9月,市人民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老年人优待服务工作的意见》实现无锡市区和江阴、宜兴对老年人优待服务政策的统一,并在保留原有优待规定的同时新增了一些优待服务项目,其中包括70周岁以上老人从2006年1月起,免费乘坐市区公交车。
四、未来:构建现代养老服务体系应对重度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全面、深刻、持久的影响,它不仅是民生问题,也是社会经济问题,还是政治文化问题,统筹推进城乡和区域、养老服务事业和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家庭尽责、互助共济”的现代养老服务体系,让老年群体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无锡目前已基本构建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信息为支撑、养医相融合”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了布局较为合理、设施较为先进、服务较为规范、水平逐步攀升的“9064”养老服务发展新格局。无锡市被国家发改委、民政部确定为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之一,江阴市、滨湖区和惠山区荣获“全国养老服务示范区”称号,宜兴市周铁镇敬老院和惠山区五保老人颐养院获得“全国模范敬老院”殊荣。
未来,无锡将大力发展居家和社区养老,积极探索建立失能、失智和高龄独居老年人的家庭照护支持政策,引导老年人优先选择家庭养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按照主城区不低于150平方米、其他地区不低于300平方米标准配套,积极推动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街道(乡镇)层面通过建立养老服务综合体,承担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护理站以及中央厨房等功能,争取全市所有建制街道(乡镇) 都建有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和区域性老年人助餐中心。
对于机构养老,将按照《无锡市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要求,注重建设一批标准化养老机构,积极培育一批连锁化品牌化养老机构,适度发展一批优享型养老机构。无锡将推进机构养老助餐、助浴、康复护理等各种专业化服务延伸至社区,发展嵌入式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就近就便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家庭病床、康复护理、精神关爱等专业服务,实现机构养老专业化与居家养老亲情化的有机结合。
同时,深化医疗改革,完善体制机制,推动养老与医疗融合化发展。无锡将创新发展方式,拓展服务内容,推动养老服务事业与产业协同化发展。到十三五末,养老服务机构社会化经营率达70%以上。在人才培训方面,提高福利待遇,推动养老服务人才队伍专业化发展。 (晚报记者 黄孝萍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