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农业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以优质稻米、高效园艺、规模畜禽、特色水产和休闲农业“4+1”作为农业主导产业,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在振兴乡村的路上,产业是先行军。淮安紧扣“产业兴旺”这一关键,创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等多元措施,让传统农业提效益、高效农业拓链条,打造更富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带动农民持续增收。
从田园到餐桌 产业融合助力农业转型升级
“以前我们种蔬菜最大的难题就是“卖”,如今再也不用担心了。”近日,淮安区施河镇蔬菜种植大户孙德胜种植的20亩青菜和大白菜,迎来了大丰收。由于与龙头企业签订了“订单”,今年他再也不用为销路犯愁犯难了。“以前我们种蔬菜拖到菜场上没人要,最后连成本都收不回来。现在与企业合作,他们需要什么,我们就种什么,不仅不愁卖,经济效益还比起前几年高好几倍,每亩田达到4500到5000块钱。”孙德胜开心地说道。
得益于第五代中央厨房这样的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创新项目,一大批像孙德胜这样的种植户搭上了致富快车。据了解,坐落于淮安区施河镇的百斯特中央厨房一期投资5.7亿元,实现了加工、销售、储运、研发一条龙,是目前全省规模最大的中央厨房项目。目前,江苏百斯特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已经建立了3000多亩的自营生态种养殖基地,并逐步深化与当地周边农场、合作社以及广大农户的合作,采取“公司+农户”订单农业模式,组织他们种植标准化、绿色有机农产品,再由企业负责研发、加工和流通环节,各方分工协作,共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
江苏百斯特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基地+中央厨房+餐饮服务”的模式,打通了从田头到舌尖的全产业链,让农民分享产业融合发展的红利。董事长王强众说:“我们通过和农户的合作,提升了公司+农户的经营方式。于此同时,加强对农户的培训指导,让产品的品质安全更有保障,解决了农产品有效供给问题。”
从农户到农场 “三权分置”盘活农地价值
三十亩蔬菜大棚里生机盎然,毛豆、红椒、四季豆等蔬菜长势旺盛,唐桥村7组农民江强的生活也变得多姿多彩。“以前在家里种几亩地,一年忙到头就赚了几千块钱,有时还亏钱。后来进城打工,起早摸黑一年赚个2万多元,家里农活却顾不上。自从2006年,村里引导种植蔬菜大棚,现在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江强开心地说道。
在蔬菜种植大户江强的带动下,村里的十几户村民共同成立了清江浦区爱强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了扩大规模,江强通过区里的土地流转交易平台,将一些农民不种的土地都承包了过来。零散的土地集中起来后,进行适度规模种植,不仅节约了人工,降低成本,还便于管理,增加了收入,蔬菜在北京、山东、安徽、湖南等地旺销。2014年,江强的家庭农场——“清江浦区钱塘家庭农场”成立了,种植蔬菜一年的毛收入达到30多万元。未来,江强希望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带动百姓共同致富。
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合理分置,土地成为可流转资源,规模化高效经营的农业给村里带来了致富之路。对于未来,唐桥村书记唐正波充满信心:“现代农业项目的相继落成将会改变唐桥村零散居住的面貌,促进村民集中居住,带动就业,增加集体经济。”
如今,种地加速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方式转变,不仅减轻了劳动强度,还增加了劳动的愉悦感和荣誉感。2017年,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339.4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01元。一批能种地、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民正在茁壮成长,农民逐渐成为了一种有吸引力、更体面的职业。
葡萄园里笑声多 网络淘出致富经
盱眙县旧铺镇新铺村里,葡萄架上一挂挂绿莹莹壮实的果子在风中摇曳。48岁的郑中奎看着长势喜人的葡萄,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
新铺村过去是贫困村,年轻时,郑中奎和村里的农民一样,外出打工,供儿子上大学。那时他的唯一愿望就是:让儿子多读书,不能再做农民了。
2001年,郑中奎干起了粮食收购,他发现收入比打工赚钱多了三四倍。当村里推广高效农业种植项目时,郑中奎第一个来尝试。经过考察后,郑中奎开始学习钻研高效葡萄种植技术,经过辛勤耕耘,葡萄园在第二年挂了果,果子刚成熟,村干部张瑞就将郑中奎的葡萄拍成图片,放进了村里的淘宝商城上销售。通过网络渠道,郑中奎每天居然能卖出几百斤葡萄,还吸引了周边不少人前来采摘。郑中奎没想到足不出户就获取了年12万元的纯收益。
郑中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一亩水稻田只能种植1200斤粮食,辛苦一年只能赚上几百元。如今30亩葡萄园每亩地收5000斤葡萄,收益5000元,再加上收购粮食,一年纯收益有30万元。“现在,家里的媳妇正催促着儿子从苏州回到盱眙,跟着我种植葡萄园,做新时代的新农民呢!”郑中奎自豪地说道。
植物王国四季俏 “大地农歌”韵味广
青青的藜麦笔直地挺立,可食用玫瑰散发着甘甜的气息,柠檬香茅、紫苏的种子钻进了土地,孕育着勃勃生机。黄河故道边的淮阴区淮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四新成果展示基地内,有着一个神奇的植物王国。培育这个植物王国的主人,正是祖籍河北、陕西长大、扎根淮安的女博士徐冉。
近50的徐冉博士,从事农技推广18年,足迹遍布淮安市200多个乡镇,她以智慧和汗水换来淮安千万农户的田园丰收。从市农技推广中心蔬菜站站长到创建淮安首个体验式田园,从服务农民的农技人员到亲自选种、种植植物的农民、传播农业知识的讲师。徐冉的身份在转变,不变的是她对农业最深切的热爱。她创建了淮安首个“大地农歌”田园体验教育学校。“同学们,人类爱吃蘑菇,你们知道蘑菇爱吃什么吗?”在徐冉的娓娓讲述下,孩子们走进了她的神奇植物王国,每一粒种子都以独特的生存智慧,讲述着生命成长的故事,有趣的内容让孩子们欢呼雀跃,富有创意的田园课堂,让人体验其中,流连忘返。
“原先向农民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是不够的,只有让消费者了解农业,才能更好将农业新品种推广出去。”徐冉为农业、农民赋予了更多的内涵:“我希望通过‘大地农歌’田园体验学校让更多的人知道,农业是美丽和充满乐趣的,让更多的人热爱农业,喜欢农民这个职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绵延、树木葱茏、古村庄讲述着难忘的乡愁乡音故事。淮安市不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绿化美化亮化、环境整治的投入,改善提高农村生产生活生态质量,加快农村“华丽转身”的步伐,逐步打开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
鸟瞰自然之美 感受乡野乡趣
伴随着螺旋桨的嗡鸣声,淮安市首架观光直升机在空中盘旋。洪泽湖“长堤百里柳成荫,碧波万顷水如锦”的景色尽收眼底。越闸村葡萄采摘园里游人如织,绿莹莹的葡萄架下,游客们提着挎篮、拿着剪刀,饶有兴致地挑选钟意的葡萄。在草莓采摘基地,一座座小木屋前花草繁密,明净的水渠曲折有致,转动的水车传出乡村田园情韵。游客在尽情享受采摘乐趣的同时还可以感受到乡村垂钓的魅力,品尝到肉质更为鲜美的“家乡菜”。村民涂正巧骄傲地说:“不管是坐上飞机俯看,还是边走边看,咱的村子怎么看怎么美。”
农业采摘与休闲观光融合的乡村发展格局,为和平镇越闸村开创了新的致富之路。2018年1月,经过考察和学习,越闸村引进了淮安市首架观光直升机,罗宾逊R44型直升机带着游客飞上天空,俯瞰美丽田园。空中观光旅游和景区项目完美结合,这是古庄牛“乡村振兴”战略的新举措、新起点,填补了我市低空飞行观光旅游的空白,给游客带来全新的旅游体验和超值享受。村委会主任左立新兴奋地说:“古庄牛生态园一期占地1000亩,分为草莓园、葡萄园、桃园、游客垂钓中心、烧烤广场、商业一条街。目前周末草莓采摘日接待游客量1000人以上。随着村庄基础设计的改善、民宿等配套工程陆续启动,未来的越闸村将会越来越美丽。”
从建设观光农业、高效农业到发展生态农业,越闸村一步步破茧成蝶,走向美丽富裕。随着乡村基础设施逐步改善和升级,生态农业建设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挖掘民俗文化 留住最美乡愁
湖光绮丽,水天一色,徜徉在洪泽湖畔姹紫嫣红的花田里,倾听自然之声,细嗅泥土芬芳,“岛镇”蒋坝四季变换的景色让人流连忘返。走进农家小院,青砖黛瓦,古色古香。秉承着1800多年历史文化的丰富遗存,这座全国闻名的千年河工风情小镇正散发着新的生机和活力。
“乡村跑一跑、湖上漂一漂、温泉泡一泡”,成了游客们来蒋坝镇旅游的最佳攻略。“四方四镇”乡村旅游节等活动拉动了乡村的人气,民宿和农家乐的旅游业态的兴起带动了农民就业,也富了农民腰包。村民们万分感慨。沈国富是蒋坝镇头河村第一批兴办农家乐的开创者,他之前一直靠着种地、做小生意维持生计,年收入在两三万左右。自从开了农家乐,年收入在20万左右。他说:“这几年蒋坝镇旅游乡村开发蓬勃开展,我们的生意越来越好。”
今年,蒋坝镇进一步加大乡村路网、管网、水网建设,新建特色旅游项目,完善乡村振兴产业基础;头河村充分挖掘建筑、美食、民俗、民宿等河工文化,呈现出了独具特色的河工风貌。蒋坝镇民宿项目负责人李传荣说:“目前我们选择了六套农家小院进行改造,未来这个项目要把周围更多的农户吸引进来,采取让农民入股、企业经营模式,带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淮安是农业大市,历史上淮安农业对国家贡献率很大。当下,在迈向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如何着力做强做优“4+1”产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坚持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和品牌强农,达到可持续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一步。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只有充分科学合理利用自然山水资源,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新时代、新风尚,营造美化乡村生活,使整个乡村社会更加互助发展,乡邻和睦,乡风文明,就能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伟大目标。把我们的乡村建设成为山清水秀、天高云淡、风景如画的充满希望的田野和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这是淮安乡村振兴战略的辉煌前景,让我们共同奋斗,共同期待。
记者:龚逸群 骆文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