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嘉瑛)如今,分红保险等有增值作用的保险项目,被很多市民当成重要投资渠道之一。然而,正是看中一些市民追求收益的弱点,不法分子通过假冒相关部门或机构名义,通过所谓“退保理财”的方式诱骗人们购买涉嫌非法集资的理财产品。近日,我市就出现了这类事件,幸好通过及时干预避免了财产损失。
“我上周接到一个电话,对方声称是某保险公司的,让我从某个保险产品中退出来,转而购买更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幸好我和相关公司核实了下,才知道根本没有这回事。不然,十多万元就打水漂了。”市民章先生现在想起这个事,还有点后怕。
原来,热衷于投资理财的章先生两年前从我市某保险公司购置了一款分红型保险产品,每年缴纳几万元费用,想通过这一方式获得更多的投资回报。然而,两年过去了,其分红收益好像一般,章先生心里有点不满意。就在这节骨眼,上周二下午四点多,章先生接到一个陌生固定电话,电话中一个男子声称是其分红保险的公司员工,考虑到他的分红险产品收益不算高,因此推荐他退出该产品,并且重新购置一款全新的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可以达到7%-9%。听到这个消息,章先生觉得很高兴,转而找到自己的保险单据,想要按照电话中工作人员所说的办理相关手续。不过,转而一想,如果退保的话,肯定有损失,自己还是问清楚再说。于是,他给相关保险公司的客服打去电话,询问退保相关事宜。当听说章先生的退保理财意图后,该公司客服人员肯定地表示,公司并没有相关产品,也没有专门人员办理这一事宜,提醒章先生不要上当受骗。这时,章先生才觉得事有蹊跷。随后,他回拨了刚刚那个陌生男子的电话,但显示占线,查询后得知这一电话根本不是保险公司的电话。
幸好章先生提高警惕,不然他不仅要承担退保损失,可能还要被卷入非法集资的牢笼。记者从市保险协会了解到,这一事件并非偶然和个别,今年以来,我省周边地区就已发现多起,我市出现也并不奇怪。这一事件的本质,是不法机构和人员冒充当地的金融监管部门、消费者协会、保险公司等部门和机构的名义,对保险消费者实施“退保理财”诱骗的不法行为。其基本操作手法有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通过拨打保险消费者电话等方式,不法分子自称是金融监管部门、消费者协会、保险公司工作人员;第二步,称保险消费者持有的保险产品收益较低,以“客户售后服务”保单收益升级补偿“赠送礼品”等名义推荐高收益的“理财产品”;第三步,劝说保险消费者购买所谓的“理财产品”可获补贴、退保资金转购“理财产品”可获贴息或领取旅游券等,诱导保险当事人办理退保或保单质押贷款后,购买所谓更高收益的“理财产品”。据了解,这种“退保理财”骗局导致保单非正常退保,而退保资金大多被诱导转购涉嫌非法集资的“理财产品”,对社会和家庭造成恶劣影响。
“退保理财”之所以出现并得逞,归根结底还是钻了一些人追求收益的空子。市保险协会秘书长朱俊华提醒市民,保险的主要功能是提供风险保障,尽管有部分人身保险产品兼具投资功能,但其本质仍属保险产品、以保障功能为主。市民也不要轻信“退保理财”,拒绝相信高息“理财”和以保险公司名义承诺的高额回报,拒绝被赠送礼品、“先返息”等诱饵打动,拒绝与销售人员以个人名义签订投资理财协议以及销售人员以个人名义出具收据等。同时,市民也不要轻易出示保单和身份证件给他人,谨防不法分子借机窃取其个人信息行骗。当遇到可疑情况时,市民应当查看对方是否持有执业证书,查看所售产品是否为合法保险产品,并查看销售人员所属公司地址,看所留地址是不是保险公司及其分支机构地址,可通过保险公司统一客服电话、工商登记信息等方式验证。此外,市民如遇疑似“退保理财”骗局时,最好留存相关证据(如录音录像、相关单据等),并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