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纪念雕塑
历史的经验和现实告诉我们:只有国力更加强盛,和平才有保障。去年底,备受世界瞩目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大会刚一结束,习近平总书记风尘仆仆来到徐州,看望第71集团军某旅王杰连,在同王杰班战士座谈时,坐在王杰睡过的床上,望着一张张朝气蓬勃的脸庞,听着一句句铿锵有力的发言,满怀深情地说:“我小时候,就知道王杰的故事,王杰是我心目中的英雄。”在详细了解王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事迹后,他动情地说:“王杰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永远是我们宝贵的财富。要学习践行王杰精神,让王杰精神绽放新时代光芒!”
习近平总书记在王杰班的讲话,像春雷一样响彻徐州大地,把全市人民的思绪拉回52年前学习王杰的一幕幕。徐州上下形成共识,要让王杰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芒。今年80岁高龄的李彦清,被江苏省军区誉为“活着的王杰,当代的保尔”,其人生经历和故事,独具魅力。如今,他既忙着接受宣传报道采访,又忙着应邀到部队、机关、学校去演讲。
时光回溯到52年前,驻徐某部工程兵“五好战士”王杰受部队首长委派,来到邳县张楼民兵地雷班指导训练。1965年7月14日,王杰为了掩护包括李彦清在内的12位民兵,不幸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1973年5月,江苏省军区决定在苏北召开民兵现场会。为了迎接这个现场会,徐州军分区选派年轻、干练的李彦清前往戴庄公社李圩地雷班指导训练。在戴庄乡李圩村地雷实爆演习排除哑雷时,当时担任地雷班班长的李彦清,不顾生死掩护一位女民兵而严重致残,双目失明。
两次壮举,在两个人的身上,揭示着同一种品质,洋溢着中国人的血性,这就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高贵品质和崇高精神。
时光回溯到1973年5月21日清晨,旭日东升,霞光万道。李彦清英姿飒爽地带领地雷班战士,高昂地唱着:“王杰的枪我们扛,王杰的歌我们唱……”直奔训练场,那高亢的歌声在戴庄境内禹王山上飘荡。
“轰!”“轰!”“轰……”,地雷实爆,按照程序开始了。一声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在禹王山下、大运河畔回荡;晴朗的天空,硝烟弥漫、尘土飞扬,前11个爆破手全部顺利通过。
第12个爆破手,是年仅17岁的胡秀玲、一位新民兵,这是她第一次与“铁西瓜”打交道。胡秀玲一上场,精神有些紧张,双手不停地颤抖。当她埋完地雷,慌慌张张地返回后,场地上出现令人窒息的寂静,人们焦急地等待着……
一分钟过去了,两分钟过去了……十分钟过去了,炸点仍不见动静。李彦清判断:由于紧张,胡秀玲埋的地雷变成了哑雷……
胡秀玲自责的情绪一时充满心胸,急得满头是汗,还没等李彦清说完,“噌”地从掩体站起来,欲去排雷。李彦清的脑海里突然闪现王杰扑炸药包的场景,大喝一声:“胡秀玲,危险!”说时迟那时快,李彦清一个箭步冲出掩体,一把拉住胡秀玲,命令她:“快回掩体,让我来!”
十二双眼睛,全部聚焦在李彦清的身上。只见他屏住呼吸,轻轻地拨开土层,陡然察觉哑雷变成了速爆,一缕青烟正往上冒,这情形如同王杰牺牲前的一瞬间,他的眼前出现一片耀眼的火光,那火光正像当年王杰面前闪现的火光一样,在禹王山上空划出一条长线,只听“轰”的一声巨响,黄土飞溅,李彦清倒在了血泊中……
40多年以来,李彦清也一度陷入过绝望:双眼瞎了,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废人,活着还有什么用?只能给党增加麻烦,给家庭增加负担。在痛苦的煎熬中,他又想起了王杰,想起了王杰的音容笑貌,想起了《王杰日记》里的话:“我决不会忘记死去的烈士,我一定肩负重担,继续做他们没有做完的工作。”
李彦清
“让王杰精神世世代代传下去”,是李彦清多年来的最大梦想。李彦清想到:王杰精神能否传下去,关键在于下一代。于是,他写报告给当地党委政府,将张楼小学改成王杰小学,张楼中学改成王杰中学,并主动担任校外辅导员。每逢清明节、王杰祭日,是李彦清最忙碌的日子,他都主动到学校演讲王杰英雄事迹,后来又经过教育部门安排,轮流到全市中小学去作报告。再后来,他走出县域,到徐州中小学作报告,到山东金乡县中小学作报告。
为了将王杰精神深入、持久地传播开来、传承下去,李彦清向市委宣传部申请成立“王杰精神研究会”。王杰精神是上世纪60年代崇高精神的精彩注脚。今天更需要王杰精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永远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无论是强军、还是强国、强民,都需要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
李彦清学习王杰、宣传王杰精神,成了“活着的王杰”。40多年来,李彦清践行王杰精神,踏遍了全国山山水水,讲述他亲目所见和亲身感受,至今达3100多场,受教育者达几百万人,为王杰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芒,作出了坚实的铺垫。他出席国家和南京军区、济南军区以及省、地区等的代表会、表彰会,曾被选为县六、七、八、九届人民代表,多次被评为徐州、邳县优秀党员。1993年10月出席中国残联第二届代表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合影留念。在李彦清失明后宣传王杰事迹的40多年中,夫唱妻随,妻子吴增荣被评为市“十佳母亲”、徐州市劳动模范、省“三八”红旗手。
他,不愧为新时代“活着的王杰”!
张元栋(作者系邳州市文化研究会王杰精神课题组组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