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乡村,人才带来新动力新希望——乡村振兴丹阳实践系列报道之五

核心提示: 近年来,丹北、司徒等镇的农户在种茶、制茶能人的带动下,茶叶质量和产销都得到提升,使一批农户靠种茶实现了增收。图为司徒屯甸村茶场景色。

本报记者 蒋须俊 符云莹 通讯员 季梦琦

1defe84a79b6a812770beeb935cdc532

近年来,丹北、司徒等镇的农户在种茶、制茶能人的带动下,茶叶质量和产销都得到提升,使一批农户靠种茶实现了增收。图为司徒屯甸村茶场景色。

记者 萧也平 摄

眼下,皇塘镇蒋墅村的人和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的22户社员,又在为今年的250亩富硒水稻种植做准备了。村党委副书记宗伟告诉记者:“引进富硒水稻种植项目三年来,社员的种稻效益要比常规农户翻一番。”

今年28岁的宗伟2011年从南京审计学院毕业后,作为大学生村官来到皇塘镇蒋墅村,成了一名“新农人”。为带动农户增收致富,宗伟通过引进中国科技大学的富硒稻米项目,于2014年成立了市人和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吸引社员加入种植富硒米。合作社统一商标、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生产管理等,稻谷成熟后,由宗伟带领的团队从社员手中进行收购并负责销售,主要销往苏州市场和一些单位,每斤能卖到10多元,打响了特色稻米品牌。

实现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这些年,我市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为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回乡创业的新乡贤、新农人等,为乡村振兴带来了新动力,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农业和农村的发展。

“凤还巢”,一批乡村能人返乡创业

初夏时节,丹北镇管山村帽山岗坡上的连片茶园,一片翠绿。随着机械的轰鸣声,一位女茶农正背负修剪机,在对茶树进行修剪。她就是返村种茶的青年职业农民、今年41岁的制茶女能手梅俊华。

梅俊华的父亲曾是当地有名的种茶、制茶能手。2006年8月,在父亲去世后,看到茶园荒废、茶农茶叶难卖的情况,已出嫁到常州的梅俊华决定回乡创业,她毅然接手了父亲留下的摊子。

为做好茶树品种的改良,梅俊华在20多亩茶园内除了引种龙井43、福顶大白、浙农117等五个茶树良种,还试种了几亩白茶。同时,投入七万多元更新了一批茶叶生产加工机械。她还主动走出去进行技术学习和交流,在茶园植保上更是采用茶叶研究所指定的专用生物农药进行绿色防控。

梅俊华做的旗枪扁形茶,对茶叶的色、香、味、形的品质要求有独到之处,通过半机械和半手工相结合,再加入提香程序,颇受客商欢迎。除春茶外,她还在夏秋两季分别做部分红茶、绿茶的销售,使茶树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延长了茶产业链。

未来,梅俊华打算依托茶园优势在发展农业观光游上做些文章:“我们帽山茶园就在山岗坡上,有山、有水、有桥,自然风光独特,在上海做体育教师的哥哥也很支持我的设想,准备帮我进行推荐,吸引大城市市民前来帽山品茶、观光!”

走进位于珥陵镇新庄村的艾米农产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随着大米精加工全自动生产流水线的启动,员工们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灌装、打包、装箱,将产品发往全国各大市场。新庄村党总支书记虞福贵说,这是新庄村河东自然村的夏明夕与从事稻米贸易生意的杨正平共同合作建起的大型稻米加工企业。虽然成立才两年多时间,但已成为镇江市有名的稻米加工龙头企业。

“老夏原来在外一直办建筑公司,2013年,他计划投资农业,回家乡办一个粮食加工厂。为吸引乡贤回归,镇村两级从土地、资金、人员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如今,这个总投资五千万元的艾米公司,已形成日仓储粮食一万吨、拥有粮食烘干机械27台,日加工大米150吨的规模,其生产的稻米主要销往华润、苏果等大型连锁超市,并通过互联网+进入天猫、京东商城,旗下拥有幸丹、厨娘等品牌,去年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

“农二代”回归农村,家庭农场显身手

近年来,农村青壮劳力大量进城务工,带来了共性难题:谁来种地?地怎么种?作为苏南唯一的全国产粮大市,为鼓励青壮年“农二代”从事现代农业生产,我市实行项目扶持、农机补贴、技能培训、用地安排、金融扶持“五优先”,夯实了农业农村发展之基。在政策的激励和农村巨大发展潜力的吸引下,我市不少“农二代”回乡争当家庭农场主和新型职业农民。

2017年,立志为家乡的发展和建设尽一份力的鲁伟苹在研究生毕业后回到老家延陵镇赵巷村,成为了一名大学生村官,赵巷村是一个以稻米种植为主的贫困村,为进一步增产增收,赵巷村利用多方资源建起了小龙虾养殖基地,而鲁伟苹正是这一项目的负责人。为了掌握龙虾养殖技术,鲁伟苹利用闲暇时间看书学习,向专家、有经验的养殖户们求教,在他的努力之下,基地的小龙虾获得了丰收。“小龙虾批发价20元左右一斤,卖得好的时候,每天能卖出八九百斤呢!”鲁伟苹笑着说道。除了小龙虾,鲁伟苹还养起了特种鸡。“这是安义瓦灰鸡,这是日本长尾鸡,这是鹊山鸡,这是斗鸡……”现如今,鲁伟苹养殖的特种鸡大多开始下蛋,这些鸡蛋也受到了市场的欢迎。“农业养殖其实也是大有可为的,这些特色鸡也不难养,我先来试试水,如果养殖成功了,也可以带动村民们一同致富。”

“农二代”加盟家庭农场,还给“只会种不会卖的父辈”带来了互联网思维。延陵镇延星村中专毕业的史杨平帮父亲在成立“锁虎家庭农场”的基础上,根据当地农民种植扬花萝卜的特色,组建了扬花萝卜专业合作社,还开了网站,线上线下同时销售。目前,“锁虎家庭农场”种植面积已扩大到1380亩,今年还种植了20亩大棚西瓜在网上销售。

据统计,我市有300多名在大城市就业的“农二代”重新回归田野,甘当家庭农场主。他们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利用现代技术,配合全新的销售理念,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目前,全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已达80%以上。

强化人才支撑,助力乡村振兴

记者在乡村采访中发现,由于城市对乡村人才的“虹吸效应”,乡村“缺人”现象尚未根本扭转。当前,我市农村一些村庄空心化、农户空巢化、农民老龄化不断加剧。

推动乡村振兴,首先要培育好农村实用人才。近几年来,全市开展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已累计培训农民近3万人,极大地提高了农业专业化生产和服务人员的职业技能和服务水平。此外,去年我市有38人入选省首批乡土人才,涵盖了我市农技推广、文化传承、特色种养等多个领域的“土专家”“田秀才”。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要发挥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主人翁的主体作用,让农民在乡村振兴建设进程中有参与感、获得感。”作为省首批乡土人才“三带”名人的江苏吟春碧芽公司董事长、云阳街道迈村村党委书记王金和说,迈村去年已荣获中国最美村镇宜居奖,村两委一班人将以此为起点,确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把人才培养、茶农培训作为农民致富的发动机,在规模化、科技化、市场化、产业化上争当科技创新先锋,产业富民先锋,不断以“小茶叶”撬动迈村发展“大产业”。

市农委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我市将继续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深入开展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示范培训,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训2500人次;推动落实支持农村创业创新的优惠政策,培育一批创业创新带头人。通过培训,造就更多的“土专家”“田秀才”,使他们成为传承技艺的巧匠、带领群众致富的能人和发展“草根经济”的“金种子”。同时,锻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使他们成为现代农业的推动者、振兴乡村的实践者和农民增收的助力者。还要按照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创新投入机制,优化农村公共服务,并在相关扶持政策上予以倾斜,激励各类人才留在农村广阔天地施展才华,大显身手,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责任编辑:王渊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