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大国重器!亚洲最大重型自航绞吸船“天鲲号”出海试航

核心提示: 从船坞到码头,“天鲲号”首先迎接的挑战就是受力环境的变化。

6月8日下午,这艘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重型自航绞吸船驶离位于南通启东的船厂码头,开启为期3天的海试。离港后,其各项性能将首次接受海洋环境的考验,“天鲲号”向成为一艘真正的疏浚利器迈出关键一步。

20.jpg

疏浚界“航母”来了,它有这些“神技能”

一个小时能挖一个一米深的足球场,一天能挖一个7000多平方的小岛,六天半挖出一个水立方……由中交天航局承建的“天鲲号”重型自航绞吸挖泥船,一经问世,就引起了国人的极大关注,被冠以疏浚界的“航母”“造岛神器”“地球编辑器”等美誉。

“天鲲号”是国内首艘从设计到建造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型自航绞吸船,打破了少数发达国家在该领域的技术垄断。自2017年11月3日在启东下水以来,“天鲲号”先后完成全船液压管系安装,船舶舾装涂装、主辅钢桩安装等各种设备的安装调试,为顺利出海奠定坚实基础。

比如,全球首创的双定位系统已经安装完毕,其中,用于定位的两根55米长、重达184吨的钢桩已经就位,并已完成了倒桩试验。“这两根钢桩在作业时,不仅有定位的功能,还是船舶的两条腿,随时更换作业区域。”“天鲲号”监造组自动化工程师霍学亮介绍。

23.jpg

这些神器都是如何运作的?答案就在居住区顶端的船舶操控室内。在“天鲲号”的操控室里,各居一边的航行台和疏浚台,就是“天鲲号”的“最强大脑”。只见台面上分布着各类操纵按钮,通过这些按钮,可以切换疏浚和航行模式,此外,实现绞刀系统、钢桩台控制等功能。

闭关半年,“天鲲号”“修炼”了啥?

自去年11月3日“天鲲号”被两条拖轮缓缓牵出船坞,距今已经过去了7个月。在这段时间里,“天鲲号”有哪些改变? 

22.jpg

从船坞到码头,“天鲲号”首先迎接的挑战就是受力环境的变化。 “在船坞时,‘天鲲号’主要靠底下木桩的支撑受力,等到了水中,由于船头船尾装满了设备,两头比较重,所以一下水‘天鲲号’就先伸了个‘懒腰’。”天鲲号监造组船体工程师孔凡震说,随后,他们就开始进行各种设备的安装、调试及船舶倾斜试验等工作,这其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天鲲号”成功下水后,天航局副总工程师、“天鲲号”监造组组长王健更忙碌了。“七个月里,我们大小问题遇到了有上百个,小问题当天就要解决,一般的问题一周就要解决,而有些大问题则需要几个月才能解决。”

比如说桥架钢丝绳滑轮组的偏角问题。王健举例,偏角的国际标准一般为1.2°,“天鲲号”下水后,偏角达到了3.4°。如果不做调整的话,钢丝绳可能三四个月就磨损了。记者了解到,调整过程,监造团队遇到了不小的挑战。“如果仔细观察的话,现在桥架和龙门架的结构都做了变化,滑轮组从下面挪到上面去了。”王健说,现在的滑轮组偏角达到1°以内,处于世界先进水平,钢丝绳也起码能多用两三年。

21.jpg

说起“天鲲号”,就不得不提起2011年开始运营的“天鲸号”,因其抗风浪等级大、岩石挖掘能力强,在外海岛礁建设中起到了比较关键的作用,也被很多网友称赞为“造岛神器”。相较国外设计、国内建造的“天鲸号”,“天鲲号”是名副其实的国产疏浚业“航母”了。

拥有世界第一的挖掘系统和输送系统、适应恶劣海况的能力全球最强、首次应用在挖泥船上的双定位系统……,中国疏浚技术,如今已从跟跑阶段,到了和荷兰、比利时等处在同一个起跑线的机遇期。

“天鲲号”试航结束后,将返回启东船厂码头,进行航行试验意见整改和疏浚设备调试,为后期挖泥试验做准备。预计今年底,将投产服役,届时“天鲲号”也将取代此前曾参与南海岛礁吹填的“天鲸号”,成为亚洲最大、最先进的绞吸挖泥船。(记者:李娜 徐红艳 王昕 沈彧 编辑:邱文川)

责任编辑:王渊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