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新闻】20年坚守凡人善举,江苏南通120万志愿大军用“爱”温暖一座城

志愿者开展项目宣传推广活动(资料图片)

南通福地,大爱之城。江海志愿者服务站历经20年发展,在全社会形成了人人争当志愿者、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让江海大地文明之花越开越艳——

江海志愿者为辖区老人过集体生日。 (资料图片)

一个“莫文隋”,带出120万江海志愿者

从1995年3月开始,原南通工学院的一位贫困生每月都会收到 “莫文隋”寄出的100元汇款。“莫文隋”?莫问谁!从那以后,“莫文隋” 渐渐成为爱心助学、协力解忧的代名词,也成为一个叫响全国的南通专属名词。1997年1月5日和4月21日的《人民日报》分别以《南通:群起仿效“莫文隋”》《南通:“莫文隋”有新篇》为题,进行跟踪报道。

在“莫文隋”精神的感召下,南通的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1998年3月31日,在此背景下,由团市委、江海晚报社、东洋之花化妆品公司3家单位共同发起组建了南通江海志愿者服务站,通过整合共青团的组织优势、报社的宣传优势和企业的物质优势,创立了“三位一体”的志愿者工作“社会运作模式”,南通的志愿者以“江海志愿者”的身份登上了历史舞台。

建站之初,江海志愿者服务站坚持以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群众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把孤寡老人、烈军属、离休老干部、侨眷侨属、农民工子女等特殊人群确定为重点服务对象,为他们提供生活照顾、医疗咨询、学业辅导、法律咨询等群众最急需的志愿服务。同时,通过采取“一助一”“多助一”长期结对服务相结合的方式,为社区群众提供了日常化、个性化、专业化的志愿服务。

20年过去了,如今,江海志愿者走过20年,江海志愿者服务平台总计发布志愿服务活动超过3万个、总时长超过2300万小时,全市登记在册的志愿服务组织近5000个,志愿者人数超过120万。

江海志愿者陪伴敬老院孤寡老人感受城市新变化。 (资料图片)

一种坚持,志愿服务行动长流水不断线

曾有人调侃,“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为了让雷锋叔叔“安家”在南通,江海志愿者服务站不断推动志愿服务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特色化建设。记者了解到,“风尚南通,志愿江海”月月主题行动每个月确定一个主题,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其中一月为普法月,二月为文化月,三月为雷锋月,四月为爱卫月,五月为科普、助残月,六月为环保月,七月为党旗月,八月为健身月,九月为文明交通月,十月为敬老月,十一月为关爱雏鹰月,十二月为展示风采月。

说到江海志愿者服务站,不得不提一位老人,他就是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金奖获得者,原江海志愿者服务总站站长徐尔铸。在他的感召之下,江海志愿者从最初的34人发展成13万人,成为“精神文明南通现象”的重要标志和支撑。遗憾的是,2013年,徐尔铸因病医治无效去世。

老人的去世,对江海志愿者来说是一种损失;而对江海志愿者事业,则是一种激励。

徐尔铸去世后,市文明办会同3家发起单位,向社会发布公告,公开招募江海志愿者服务总站的站长和副站长。经适岗评价、面试、考察等多轮环节,南通航院党委书记袁卫国、南通职大党委书记王炎斌获聘为江海志愿者服务总站名誉站长,杨晓梅及杜国元、陆善洪、蔡正华、应秀梅、薛明分别出任正副站长。新班子成员登上历史舞台,他们通过策划和组织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志愿服务活动,以实实在在的善行义举,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行善立德”的理念,带动更多的市民群众加入志愿服务的洪流,让百姓得到实惠,也延续了志愿精神在江海大地传递。

志愿者宣传垃圾分类(资料图片)

凡人善举,叠加出精神文明“南通现象”

众人接力,细水长流。经历20年的发展,江海志愿者的美德善行由点到面、由个体到群体,形成了“滚雪球效应”,江海志愿者活跃在南通城乡每一个角落,积极贡献力量,奉献爱心,把志愿服务送到每一个需要的人身边。“有困难,找江海志愿者。”在南通,这句话已经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成为每一个市民的共识。

其实,江海志愿者是南通这座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一个缩影。

早在2004年,南通公民道德建设就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重大典型,以凡人善举为主要特征的精神文明南通现象享誉全国。南通“爱心邮路”已从1条延伸为609条,“无红包医院”由1家增长到200多家,“老花”越开越艳;平安护学岗、“关爱一线牵”等“新花”遍地芳菲。

2008年,南通以地级市第二名的优异成绩成为第二届“全国文明城市”。2017年,南通以全省设区市第一名的成绩再次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实现“四连冠”。

志愿者清扫街道 (资料图片)

成绩是一份肯定,更是一种鼓励。未来,志愿精神仍将如春风化雨,滋润江海大地,让南通这片崇德向善的土壤变得更加生机勃勃,以此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在这里得到更高质量的发展。

记者 龚丹

责任编辑:王渊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