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脱贫,小康路上共发展——乡村振兴丹阳实践系列报道之二

核心提示: 眼下正是小龙虾上市的时节,在延陵镇赵巷村“稻鸭、稻虾共作产业融合项目”现场,基地工作人员正忙着捕捞小龙虾。虽然任务繁重,但每个人脸上都不自禁地流露着丰收的喜悦。

精准脱贫,小康路上共发展——乡村振兴丹阳实践系列报道之二

本报记者 须俊 云莹 通讯员 庄英

50bd3878be6c801dcdc6cea190a1ecf1

图为延陵镇东皇村农机手正在调试检修收割机。记者 萧也平 摄

眼下正是小龙虾上市的时节,在延陵镇赵巷村“稻鸭、稻虾共作产业融合项目”现场,基地工作人员正忙着捕捞小龙虾。虽然任务繁重,但每个人脸上都不自禁地流露着丰收的喜悦。昨天,记者跟随延陵镇赵巷村第一书记刘毅来到稻鸭稻虾共作项目现场,看到的就是这样一番景象。

驻村工作近两年的刘毅如今已对赵巷村如数家珍,稻鸭稻虾共作项目的落户、建设,他付出了大量的心血。“赵巷村是经济薄弱村,以稻米种植为主,开展稻鸭共作有五六年历史了,但由于缺少销路,优质大米难以转化为效益。”作为扶贫第一书记,刘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跑部门、跑市场、跑基地,寻找具有长效机制的项目,打开村级发展的突破口。最终,总投资500多万元的“稻鸭、稻虾共作产业融合项目”落户赵巷村,不仅扩大了原有稻鸭共作种植面积,拓展了稻鸭共作大米市场,村里更是跟扬州大学合作创新开展稻鸭草鹅模式和稻鸭虾共作方式。“我们还引进了金丝皇菊、小黄菊、紫苏种植,引进了小龙虾、桂花雀养殖,以优补劣,以精促优,拉长产业链、业务链。”刘毅说,这一项目为村级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增强了后劲,赵巷村实现脱贫致富不是梦。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性意义。近年来,我市致力于精准施策,精准扶贫,推进产业扶贫、健康扶贫,确保识真贫、扶真贫,不断增强贫困村的“造血”功能。

做好土地文章,让贫困村增强“造血功能”

近日,当记者来到位于茅山老区的延陵镇东皇村时,村干部们正在机库房内调试机械,为即将展开的小麦大面积收割做准备。村党总支书记束和平告诉记者:“东皇村自2015年流转1500亩粮田,由8位村干部分组耕种后,今年又新增了300亩土地。他们利用农机大范围作业,不仅提高了农业效益,走上了粮食规模发展之路,还把粮食生产、加工、销售结合起来,服务了村民,实现了发展成果与村民共享。”

东皇村地处半丘陵地区,是一个纯农业村,以前村集体年收入不足20万元,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2013年起,在“百村万户双达标”活动中,市总工会挂钩帮扶东皇村,每年给村里提供30万元的项目资金。东皇村抓住契机,争取各方支持和国家农机补贴,上马了粮食烘干项目,还成立了村级土地股份合作社,引导农户有序开展土地流转。

目前,东皇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已流转近4000亩土地,占整个东皇村土地面积的60%以上。其中,1800亩土地推行粮食规模化种植,其余的土地用来种植大棚蔬菜和花卉苗木,除了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还可帮助一批剩余劳力在家门口就业。“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农民在坐享土地租金的同时,既可以选择在农业基地打工,也可以外出务工增收。”束和平说道。据悉,去年刚甩掉贫困村帽子的东皇村人均年收入达到了23000元左右。此外,东皇村与农业、人社等部门联系,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培训,积极与延陵镇一些企业对接,通过进城、进厂、经商等方式,增加农民的务工收入和三产服务性收入。

“由于东皇村对流转的1800亩土地采取村干部包干制,多劳多得,再加上为周边种田大户提供农业机械化服务,村干部们的收入增加了不少,这也增加了他们做事的积极性。”束和平说,去年,村里利用20台套农业机械,通过提供农机服务、农田管理、粮食收购等实现了村级收入的大幅提升,村集体年收入达到了80万元,为脱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去年下半年,东皇村还投资240余万元,新上了粮食加工项目,去年共加工销售稻米近四十万斤。“我们自产自销的大米很受客户欢迎,现在延陵镇政府正帮助我们统一打好‘延陵’牌优质稻米品牌。粮食加工项目有望为村里新增20万元收入。”束和平表示,目前东皇村刚刚脱贫,他们希望通过有关部门的支持,不断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围绕乡村振兴,把村级集体经济、富民强村这篇文章进一步做实做细,让东皇村走上小康之路。

产业帮扶,促进现代高效农业发展

初夏时节,走进司徒镇张寺村的一排排钢架连栋大棚,只见这里的水果黄瓜长势喜人。“我们的新品水果黄瓜因口感好、品质优很受消费者欢迎,企事业单位和学校食堂纷纷订购,每天可采摘80~100斤。”连日来,张寺村的农业大棚内,工人们正忙着采摘水果黄瓜上市,基地负责人唐须英一脸喜悦地告诉记者。

去年,张寺村利用省级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并自筹部分资金,新建了20多亩现代农业设施大棚,主要种植高架草莓、特色小番茄,以此来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帮助村民脱贫致富。

“尽管3个特色小番茄大棚遭遇过雪灾冻害,但一个月销售也有五六万元,4个大棚高架草莓到4月底采摘结束,产值15万元,新品水果黄瓜上市一个多月来,最高价每斤卖到12元。”张寺村党委书记薛晓明说,为提升大棚高效农业效益,该村提前确立了“市内直供、电商与微商相结合和园区采摘”的销售模式,多管齐下,同时聘请村内贫困户在园区劳作,为他们增加了经济收入。仅一季的销售收入就达到20万元,不仅提前实现了项目的预期收益,也更加坚定了村两委班子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信心。

采访中,正在大棚内干活的70多岁的农妇丁玉珍,一边采摘黄瓜,一边高兴地对记者说,她在基地主要从事自己力所能及的锄草、打枝、采摘等活计,每天工资报酬有80元,一年收入就有2万多元,在家门口既能舒心干活,又能实现脱贫增收,“想起来心里都美滋滋的!”

唐须英说,基地与省农科院和南京农业大学专家对接,采用的是无公害绿色种植技术,全部使用有机肥和生物农药,产品没有农药残留。明年,基地将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引进白雪公主等最新的草莓品种,并在冬日增强设施保温,使得草莓等果品提前上市,做到四季瓜果飘香。

多措并举,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记者从市扶贫办了解到,去年以来,全市77个经济薄弱村中有51个村的经营收入达到或超过了80万元,达标率66.2%;全市纳入建档立卡的农村低收入人口3236户5643人,人均纯收入达到或超过8000元的已有2112户3694人,达标率65.2%;三轮帮扶活动已落实帮扶项目335个,覆盖高效农业、物业经济、合作经济、旅游休闲等多个产业,各类帮扶资金达2.5亿元。2017年我市申报51个扶贫项目,预计总投资10209.82万元;30个省级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项目,已完工的建设项目有29个,提高了村集体自我发展和保障能力。

市扶贫办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市将规范完善脱贫攻坚举措,全面落实精准扶贫两年行动计划,形成“五级书记”抓扶贫的工作大格局,创新扶贫举措,层层签订责任书,做到人员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效果到位。强化帮扶精准、项目精准、监管精准,坚持分类施策、靶向帮扶,量身定制“扶贫菜单”,确保扶贫路上“一户不落,一个不少”;加快推进已开工的25个项目,督促各镇村积极申报优质新项目,同时,整合各类帮扶资金,探索资本化运营新模式;监管好扶贫政策、扶贫资金、扶贫项目的阳光运行,保障各类数据、信息、资金、项目公开透明,维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

“我们还将调动全市扶贫系统、镇、村方方面面的力量,进一步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形成政府部门、慈善机构、社会组织、金融保险等共同参与扶贫的工作格局。”该负责人说,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确保到2019年底,全市所有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80万元以上,全市建档立卡户实现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

责任编辑:汤鹄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