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和万事兴——记丹阳市“最美家庭”标兵户称号获得者孙松康家庭
本报记者 旦平 通讯员 杨钰琛
记者 旦平 摄
俗话说:孝德传家远,家和万事兴。在我市云阳街道白云街社区,提起孙松康家庭,那是人人羡慕的幸福之家。孙松康有个特殊家庭,他上有生父继母和养父养母,下有儿子媳妇、两个可爱的孙女。在这个家庭里,全家人始终营造夫妻和睦、尊老爱幼、勤俭节约、邻里互助等积级向上的氛围。
白手起家 夫妻恩爱结同心
15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百合苑小区的孙松康家,一进大门,便看到墙面上挂着一幅十字绣,绣着人生处世以和为贵,和气生财,和气纳百川,中间一个大大的“和”字。“这是我们家一直遵守的家训,家和才能万事兴。”孙松康笑着说。
交谈中,记者得知今年68岁的孙松康出生于横塘一农民家庭,1955年生母因病去世,生父和继母袁爱青结婚,先后生育子女6人。“那个时候家里困难,我父亲又去了上海打工,奶奶便跟着小叔叔生活。”孙松康告诉记者,因家里劳动力少,他6岁时被生父孙才兆过继给小叔叔孙才如,并在叔叔婶婶家和4个弟弟妹妹一起生活。这样共有生父、养父两个父亲和继母、养母两个母亲,以及9个弟弟和妹妹。
1976年8月,孙松康和钱凤英结婚了,生父和继父互相推诿,没有给他们留下一砖一瓦的财产,婚后的住房也折合成债务需要偿还。看到别人家风风光光的婚礼,夫妻俩也曾经抱怨过。但是身处这般特殊的家庭,抱怨又有什么用呢?孙松康和钱凤英坚定一个信念,只要夫妻勤俭持家,就一定能走出困境。他们朝着同一个方向和目标一步步努力打拼,从白手起家逐渐过上了虽不富足但也稳定的生活!
践孝行 他无怨无悔回报亲恩
1995年夏天,孙松康的养父(叔叔)孙才如突发脑血栓,人事不省,情况十分危险,孙松康背起老人,在别人的帮助下将老人送到市人民医院抢救。经过治疗,老人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生活基本不能自理,需要精心服侍,他和妻子不嫌烦,为养父按摩推拿,舒筋活血,喂水喂饭,擦背抹脸,端大小便,不怕脏,不怕累,关怀备至,经过他的精心护理,老人恢复得很快,精神状态很好,老人生前逢人便说:“我的侄儿和侄媳,和我的儿子和媳妇一样贴心!”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2015年4月初,孙松康的继母袁爱青被检查出患上了直肠癌。继母在苏州住院的日子里,孙松康跑前跑后忙着办手续、找医生。婆婆出院后,钱凤英就照看生病的婆婆,安慰年迈的公公,生怕公公受不了这沉重的打击,还要照顾年幼的孙女,整个人都累瘦了十多斤。丈夫劝她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她却丝毫没有放在心上,甚至开玩笑一样地说:“累瘦了这么多斤,就当是减肥了吧”。婆婆因为年老体弱,有时候会控制不住情绪发脾气、摔东西。孙松康和妻子从未跟老人家顶过一句嘴,就当什么也没听到、没看到。因为她们知道老人家也是压力太大,只要老人家能够配合治疗,自己就是受点委屈也不算什么!点点滴滴的付出,亲戚朋友都是看在眼里,常常夸奖道,老孙家真是有福气,有这么孝顺的儿子和儿媳,真是让人羡慕。
传孝礼 他以身作则构建和谐社会
四十多年来,孙松康夫妻俩悉心照顾几位公公婆婆,使老人能够安享晚年。“有些人嫌弃年老的父母脏,那是心态不对,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我们就要对父母有赡养之责。”孙松康说,照顾父母不是嘴皮子上的功夫,也不是拿钱就能解决的事情,而是要实实在在地拿出一颗心。
在家中,孙松康尊老敬老的行为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儿子儿媳对他们孝顺有加,两个小孙女也挺懂事,逢人便会喊好。他们的言传身教将这种传统美德形成良好的家风感染着乡邻,彰显了“最美家庭”的风范。孙松康说:“维护好自己的小家庭,也是对社会做了贡献。我用尊老敬老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们,我自己也享受了孩子们的孝心,所谓‘家和万事兴’,说的应该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