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川
大井头老井照片
大井巷明代古井
古城丹阳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城内地下水源丰富,半个世纪前,大大小小的老井曾经点缀了城内居民区的角角落落,一般数十米之内必有一公用井,老井与城内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成了那个年代人们不可缺少的重要伙伴。
说起古城中的老井,对于与老井相伴多年的年长者来说,有一肚子说不完的话,聊不完的情,叙不完的故事。
在那物资贫乏,生活艰辛的年代,绝大部分城内人吃不起刚刚行市的自来水,也舍不得花钱请人挑河水吃用,一日三餐烧饭喝茶和洗各种蔬菜、衣物等全部依赖家附近的老井之水。那时家家都备有盛吃水的大陶缸和两只以上铅皮水桶,桶环上系好三至六米的麻绳,麻绳每半米左右打一个结,防止从井下吊水时滑手。那时的邻里关系比较融洽,用井水也大都有一个不成文约定:每天清晨家家中青年人拎着水桶在井边依次排队吊井水倒满家中水缸,晌午家庭主妇们在井边的水泥圈内淘米洗菜聊家常,互通菜蔬行情,互诉社会新闻,俨然是一个其乐融融的邻里友好群。
老井边最热闹的季节是严寒的冬天和酷热的夏天,冬天家里的水冰冷彻骨,而用老井里的水洗东西温暖爽手,一点儿也用不着缩手缩脚,尤受家庭主妇们的喜爱。到了炎热的夏季,人们都喜欢吊几桶冰冷的井水到家中,放上一个大西瓜浸凉了吃,住在井边的人家干脆把西瓜放在网兜里沉到井里降温后食用。傍晚,很多人家为解决家中夜晚闷热难睡的难题,吊来井水浇泼到家里的院中或门前的地上降温,然后架上竹床、蚊帐,直接睡在竹床上过夜。这时老井里的水每到晚上就被吊个底朝天。
老井用的时间长了,时有吊桶和其它东西掉到井底,再加上地下泉眼内的淤泥堆积,泉眼受堵,渗到井中的水也大大减少,每当遇到此类情况,就有住在老井边的居民小组长或说话办事有威望的长者出面,让用户自愿出资请专人清除井底杂物和淤泥,每人出资多少,购明矾钱多少,请专人工钱多少,都用红纸详细写明贴在井旁的墙上供人核阅。一般清理过的老井都要撒入明矾沉淀,经过二三天的混浊期就又迎来清冽干净的一泓井水了。
在儿时的记忆中,印象较深的是离贤桥东一箭之地的大井头公用老井,旁边的大井头小学也因此井而得名。此井所在地是由贤桥通向县政府的必经之路,硕大的石头井栏圈内布满了被吊绳勒深的沟痕。过去的大户人家都有专用井,离此井仅几步之遥的束家大院内的一口大井则像一位藏在深闺中的大家闺秀,井口的石头栏圈硕大气派,更出奇的是这口井像金子塔形状,从井口往下看,一层层青砖砌的井圈越往下越大,触到水面的面积相当于一间老屋那么大,吊桶下去撞击的咣当咣当的水嗡声传递出浑厚强大的回音,井中水深清亮,一年四季清泉不断。
名气较大的当数东门大街林家高屋内的一口老井。记事时就常听小脚老太太念叨,林家高屋的林老太爷当年是朝廷命官,退休后从福建携带八房子孙来丹阳东门砌造了方圆数百米的花园式林家高屋。院内青砖黛瓦,飞檐立柱,亭台楼阁,画坊走廊,假山花池,名贵花木,小桥流水,清雅幽静,恍若仙境,小脚老太院内串门都要坐轿前往,那气派简直就是红楼梦里的大观园再现。哪知这好端端的大花园被东洋鬼子一把大火烧了个满目疮痍,面目全非,只剩下一头一尾两处不太像样的厢屋。
说起院内的老井,从外观看和别的老井没多大区别,只要把头伸向井内就能从内圈上清晰地看到刻着的八个大字:林家八房公用井。这寓意林老太爷希望八房子孙和睦相处,饮水思源,兴旺发达。提起这口老井,老人们都说这口井是积德之井:有一年,一位四岁多的顽皮小孩掉入井内,当人们听到井底传出小孩哭声时,发现井水仅没过小孩脚面,随即叫来一十多岁少年腰间系上绳子下井把小孩抱住一同拉了上来,想不到小孩竟然毫发无损。还有一次发水期,井底发出了小男孩的哭叫声,闻讯而来的邻居赶紧用一把钉耙伸到井内,把扑浮在水面的七岁男孩捞了上来。
如今,古城丹阳城内的老井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早已完成了她的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近日偶尔路过城中木桥老棚户区,蓦然回首,看到一口老井旁有三位中老年主妇正在洗衣物,饶有兴趣地在聊天,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看到这一幕,我触景生情,这不正是我们这代与老井相伴者记忆深处难以忘怀的情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