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谷雨过后,南京六合区的竹镇,3000亩紫云英进入末花期,朵朵紫花挨挨挤挤,有如大地静卧在一片紫雾中。还有个把月,将迎来麦收,但在六合,有3万多亩耕地却没有麦收,有的“荒”着晒太阳,更多的种着紫云英或苕子,这些植物陆续被深翻入土。
“闲”下来的地,热闹了
4月28日,竹镇大河桥水库下游,农机手正在翻地。拖拉机一发动,“突突”声响起,附近静候的一群白鹭、喜鹊、八哥,就飞过来跟在拖拉机后面,过了盛花期的紫云英顶着头上的小花被翻进土里,机车翻耕深度达20厘米,下面的土被翻上来,土里的昆虫、草籽被鸟儿们竞相啄食。
老农张金山是立友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生产组组长,他说这里原是稻麦两季,前年开始,不种小麦种紫云英。10月中旬稻子进入蜡熟期时,在稻田里撒下紫云英的种籽,来年春天紫云英开花,4月中旬进入盛花期,空气里充满浓浓的花蜜香,四处的蜂农赶来放蜂采蜜。4月底开始深翻地,处于开花末期的紫云英被埋进土里。6月水稻插秧,光脚上田,明显感到土变松变软。田里放水,水色黝黑,气泡直冒,“养地有效,地在恢复元气。”张金山说。
在竹镇竹墩社区,农民张培珍管理的400多亩地早在8年前开始休耕。在他劳作的田里,田埂、沟渠杂草丛生,叶蓼、野胡萝卜、菵草,各种野花野草郁郁葱葱。他弯腰拔出一株紫云英,指给记者看,根茎上的小疙瘩是根瘤菌,能把空气中的氮固化下来增加土地的氮含量。老人蹲下抓起一把土,用手指慢慢拨开,里面草根无数,还有团团铁锈红,他说这些就是有机质。他把土块握成团,往下一摔,落地散开,“这就是好土!”张培珍黝黑的脸上满是笑容。
“土好,鸟儿、虫子、小花小草多起来了。”张培珍说,泥鳅、小鱼又回到田里,旁边的野沟还有甲鱼,热闹得很。
六合区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何玉奎介绍,过去,稻作方式从手栽秧发展到机插秧,后来又出现大规模直播稻,加上品种变化,水稻在大田生产期延长,秋季收稻种麦要“双抢”,耕地得不到喘息,小麦产量大品质偏低,弃麦种绿,提升地力,能增加优质水稻供给。六合从2016年秋试点轮作休耕,去年休耕3万多亩,今年预计达到7万亩。
省农业技术推广站高级农艺师陈震介绍,实施耕地轮作休耕,能减轻土地利用强度,缓解生态环境压力,去年秋天我省有40万亩耕地休耕,今年我省将有70万亩耕地舍麦休耕。
“肥”起来的地,粮价涨十倍
让地休养生息,是七旬老人谢桐洲大半辈子的梦想。
谢桐洲在上世纪60年代就是农技员,和土地打交道半个多世纪。那时他所在的镇江丹阳西洲村就是全省种粮样板。“当大多数农民还没见过化肥时,我们生产队已经用上从日本进口的碳酸氢铵。”谢桐洲回忆,起初化肥用料并不多,一亩撒个一二十斤,两三天叶片颜色就加深。后来,大家都拼命追求高产,还把稻麦轮作改成双季稻,地力消耗大,到上世纪90年代,一亩地光尿素就要用掉300斤。
在谢桐洲看来,化肥用得多,容易引发螟虫、稻飞虱等虫害;地用得狠,阳光、空气、养分吸收不够,微生物环境恶化,作物易患病害;病虫害多,就更加依靠农药化肥,形成恶性循环。“土地就像失去活力的人,要靠外界强刺激才能动一动。”这位老农技员在心里盘算了30多年,他想改变种地对化肥农药的依赖,可大家坐上了高产的快车,没人愿意下车试试。
2001年,退休后的谢桐洲流转了400多亩地,到手的土地有一大半半死不活,天干踩在上面就像踏在水泥地似的坚硬。从那年起,谢桐洲的心思就全用于“养地”,一年只种一季稻,其余时间种紫云英,他要把地养肥。“地不会说话,但一样有生命,有外形、有颜色、有味道、有质感。”老人说,走在田间,闻着空气中的土腥味,看着各种虫啊鸟啊飞来飞去,他就知道他的地是健康愉快的。起初两三年,不用化肥农药的水稻虫害多,产量低,一亩只产三百来斤稻谷。坚持七八年,产量逐步上来,亩产稳定在625斤—850斤。
谢桐洲的坚持有了回报。他每亩地的种地成本在2500元左右,少了化肥农药投入,多了绿肥和人工插秧、锄草成本,总体算来,比稻麦两熟种植多了三四百元成本,但他的有机大米出厂价16元/斤,比普通大米高出10倍,他的亩均纯利润能达到3500元,是传统种粮大户的7倍。
让更多的地歇下来肥起来
苏州市委市政府2017年一号文提出,确保在2020年前,全市百万亩耕地至少要完成一次轮作休耕。苏州还提出,太湖流域一级保护区的4.75万亩耕地要长期实行冬季休耕。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王书伟博士介绍,太湖等水体污染源中超过两成来自农村面源污染,秋冬轮作休耕,一亩地一年至少减少60斤化肥,减少4次农药,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
苏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吴正贵介绍,苏州到2020年,全市农药零增长,化肥用量要比2015年削减5%,每年轮作休耕的耕地要达到20万亩,全市正在制定土地质量、农业污染、作物品质等监测办法,在全国率先建立轮作休耕种植体系,高投入高产出的种植制度正在改变,粮食种植迎来历史转折点。
我省有7500万亩耕地,休耕70万亩,占比并不大。要想让更多的耕地歇一歇、睡一睡,需要政府和市场的双重补偿。
记者了解到,省级财政对种绿肥每亩补助是250元,深耕晒垡补145元,有的市、区(县)还有地方配套补助,但总体来看,各级财政对此投入有限,有些区域农户有意愿休耕,但财政对轮作休耕即便按现有补助标准也难以做到应补尽补。
南京立友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总经理张立友算了一笔账,每亩地种稻麦两茬作物,年流转费650元,要靠麦收消化四成流转费,种绿肥没收入,每亩还要投入成本近200元,考虑到休耕能增加水稻收成,休耕种绿各级补助要不低于350元/亩,才能基本平衡农户利益。
但是,在谢桐洲看来,政府补偿推动轮作休耕只是一个方面,市场补偿的作用同样不能忽视。“如果市场相信好地种好米,愿意高价消费高品质大米,何愁农民不把土地当成宝来养。”这位老农技员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