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柳茹中学旧址照片。
记者 殷显春 摄
1949年丹阳解放时,丹阳县只有省丹中和县中两所高级中学,广大农村的农民子弟只有极少数家族经济条件较好的被送到城里读高中,教育资源极不平衡,因此,农村迫切需要有高中。
当时丹阳有一个“老革命”名叫王多敖,原籍金坛建昌,1941年参加革命,跟随薛晓春在丹阳西部地区打游击,坚持地下革命斗争,直至丹阳解放。丹阳解放后王金敖在延陵地区政府担任领导,1955年升任丹阳县副县长。他对丹阳西部不仅熟悉,而且富有深厚感情。1959年,在他的主持下,选址柳茹村东北侧一块高地创办柳茹中学(包括初中、高中)。那个年代,丹阳境内只有三条土山路。(丹句公路、丹金公路、丹埤公路),其余的路就是河埂、田埂。香草河南侧河埂是丹阳西南部最宽、最好的一条河埂土路。柳茹村就在香草河中间地带的南侧,是丹阳西南交通条件最好的地方,尤其重要的是柳茹村地处延陵、麦溪、行宫三个公社的中心地带,全州、云林两个公社也有部分村庄,相距较近。王副县长为了丹阳西南部农民子弟读书方便,选择柳茹村创办中学,在当时来说是十分正确的。
我于1980年调至延陵公社党委工作,哪个时候的丁延公路和丹延公路通车了,由于交通条件的发展和变化,柳茹中学就处于四处无靠的交通死角。相距延陵集镇5公里,只有一条能开拖拉机的土路,柳茹中学交通就越来越不方便,当时的柳茹中学校长王锁连经常到我办公室来找我诉苦。他说新分配的老师都不愿意来柳茹中学同,即使来了也不安心,因为理发、洗澡都要去延陵,找对象更加困难,对于办好学校极为不利。他再三要求将柳茹中学高中部搬到延陵,和延陵初中合并。因为王校长的多次请求,我从内心被打动了,认可和接受了他的请求,提交公社党委会讨论后,一致同意这样办。延陵公社党委和政府就于1984年初向县里写了报告。当时丹阳县的常务副县长刘无忌是延陵镇上人,分管教育,他亲自带队来到延陵,在我陪同下到柳茹中学召开了一次座谈会,邀请学校周边村干部、群众代表、师生代表参加。参会人员一致表示,同意将柳茹中学高中部搬迁延陵,柳茹改为初级中学。大家都在座谈会纪要上签了名字。刘副县长回到县里提交县政府讨论同意后,以丹阳县人民政府文件向延陵下达了同意搬迁的批复。县教育局副局长吴纫兰带队到延陵公社和我们共同商量柳茹中学高中部搬迁事宜,双方协商后达成协议,在延陵初级中学原址扩建两幢教学楼作为高中部教学用房,县教育局出资一半,延陵公社承担一半。随后就付绪实施了。两幢教学楼建成后,决定于1985年暑假期间实施搬迁。
但就在即将搬迁之前,柳茹村部分村民提出反对搬迁的意见,我们随即派人去柳茹村上做了说明工作,经沟通达成一致后仍决定如期搬迁,我也亲自到柳茹中学参加欢送组织人员,将高中教师和课桌板凳送到延陵中学,事情总算办成了。
第二天情况突变,柳茹村来了大批群众,将课桌板凳重新搬回到柳茹中学。柳茹村几个群众代表也进京上访了,从南京到北京,先后几次往返。镇江市政府派来了由解副秘书长带队的调查组。丹阳县政府由分管教育的副县长朱金贵带队陪同工作组共同进驻延陵公社。一个多月后,镇江市委、市政府下达了关于柳茹中学解决高中部搬迁问题的四条决定,大意是认为不应该搬迁,意味着搬迁决策错误。丹阳县胡志杰县长亲自到延陵召集镇江市调查组、丹阳县工作组和延陵公社党委成员召开会议,传达镇江市委文件。第一个表态发言的是我,我对镇江市委文件的四条决定表示不承认、不接受,并提出了我们搬迁高中部的正确理由和完备的手续,以示合理合法。会议一直开到下半夜一点多,天上还下着雨。胡县长最后总结,要求镇江市调查组连夜回去向领导汇报,并表示丹阳方面也去连夜向徐书记汇报,开常委会讨论。事后,确实开了一个通宵的会议。
第二天,徐书记、胡市长等亲自去向镇江市委书记孙秉谦当面做了汇报,第三天就由镇江市委王副书记亲临柳茹村召开座谈会,查清事实。
不久,镇江市委下达第二次文件,重新认定了柳茹中学高中部搬迁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这一场巨大的风波总算平息了。
柳茹中学高中部搬迁延陵中学以后,仅仅20年左右,就因生源不足而停办了。柳茹初级中学也因布局调整,在十多年之前就关门停办了。柳茹中学校址现在已经恢复成为农田了,柳茹村里的小学也合并到延陵中心校,柳茹学校再也不复存在了。柳茹村的办学历史到此结束,这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