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撰稿/摄影 曾丽萍 龚佩玉
在司徒镇张寺村委会南侧,十几座新建的现代化拱棚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外形看似平常的大棚有着一个特殊的称谓——扶贫大棚。如今,大棚内种植的成排连片的草莓、小番茄、黄瓜、香瓜等,正在变成村民脱贫致富的“聚宝盆”。在大棚里,你能看见乐呵呵的村民,用湿漉漉的毛巾擦拭着辛勤劳动的汗水,脸上洋溢着农业致富的喜悦。2017年以来,张寺村聚焦聚力村级经济脱贫攻坚工作,围绕现代农业发展主线,抓住省级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工程试点机遇,因地制宜,“找”准扶贫路线,“号”准脱贫脉搏,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种植,在全市脱贫工作中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的大棚致富路,有效培育起村级经济的“造血”功能,逐步实现群众、集体“双增收”。
培育产业经济,让“扶贫大棚”变“小康棚”
创业是发展之源。要想让村民彻底摆脱贫穷的帽子,就得依靠富民产业支撑,给村民送钱送物不如扶个好项目、好产业,产业助推脱贫是唯一出路。扶贫先扶志,司徒镇党委政府一直把思想扶贫摆在首要位置,想法设法,绞尽脑汁,组织专家进村讲解扶贫政策,带领村干部外出参观学习,转变村级落后观念。2017年,省级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工程落户张寺村进行试点,这是个脱贫的好机会。村里多次讨论后提出,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种植,走绿色致富路。就这样,该村充分利用上级扶贫专项资金,并自筹部分资金,建起20多亩的现代农业大棚,主要种植大棚小番茄和大棚草莓。为什么首选番茄和草莓两个果品呢?主要就是看中它们易栽培,能短期出效益。
早在大棚搭建之初,为了尽可能节约资金,村干部们自发带头帮忙搞建设,拌水泥、搬砖块、搭建草莓种植箱等,建设过程中能村干部自己动手干的活儿,绝不另请工人。村委会在外出“取经”调研其他草莓种植经验的同时,发现“高架草莓”种植模式市场前景较好。因为高架草莓与普通草莓相差无几,唯一区别就是它们生长在离地1米高的钢架上,这样的“立体式”栽培模式不仅节省土地资源,而且还能有效减少病虫害侵袭,草莓亩产相比传统种植模式可翻一番,同时也能让消费者在体验采摘过程中更舒适、更卫生。正是看到这一优势,村干部研究决定尝试用这种特色种植方式来打造张寺草莓的特色和知名度。然而由于高架草莓所采用的钢架成本较高,为节约成本,该村就选择用红砖砌替代钢架,让原料成本直接降低了2/3,可以说,张寺村的高架草莓架是周边唯一一个用砖砌成的。
2017年底,该村种植的大棚“高架草莓”开始进入成熟采摘期,正式上市销售,每天可采摘成熟果实100斤左右,产出的草莓绿色无公害,口感也好。然而2018年1月的一场极寒暴雪天气让大棚草莓和小番茄的成长受到了致命打击,大棚必须增设一套保暖设施才能安全过冬。但由于考虑到保暖成本高、资金不足等现实原因,村两委决定放弃小番茄力保草莓大棚。当时,村干部冒着大雪,通过边用水冲、边撒盐等方式除雪,后又花8万元购买了大棚供暖设备,每天12小时专人负责,让草莓避免了灭顶之灾。
为打开销售市场,村干部主动上门推销,首先与单位食堂谈合作,提出每天向挂钩用人单位食堂定量发货供职工选购;其次是巧借村干部们的人脉关系网,上门跑业务,通过先提供少量产品给企业或者水果店“试吃”,凭口感来争市场,同时通过当地报纸和电视台等媒体加大对外宣传力度,主推体验采摘来拓宽基地销售渠道。就这样,村干部“跑”出来的市场被打开了,渐渐地,不断有人找到村里“下单”,也开始有人前来体验采摘。今年3月8日,村委会举办了第一届特色草莓节,当天销售收入达3万多元,创历史最高。一传十,十传百,草莓上市短短几个月时间,张寺草莓已被周边老百姓知晓、并认可,目前大棚草莓销售供不应求,从刚上市的50元/斤到现在的18元/斤,大棚草莓现已实现经营性收入12万元。按照专家的估计,村里种植的大棚草莓每亩能产4000~5000斤;小番茄最多每亩能产1.5万斤,收益十分可观。截至目前,大棚草莓和小番茄种植的经营性收入在20万元以上,达到村干部们的预期值。
大棚里又添新“成员”,“种”出脱贫新希望
“这是我们年后刚种的小黄瓜和小香瓜,现在长得都很不错。”在该村农业大棚里,一片生机勃勃,该村妇女主任王荣侠指着大棚里正努力生长的黄瓜苗和香瓜苗告诉记者,等到瓜果成熟了,全村的集体经营性收入又将新增来源。
王荣侠告诉记者,今年张寺村的农业大棚还新增了种植项目,即水果黄瓜和小香瓜,小番茄也新增了千禧和美玉两个品种。“这些品种都是省农科院推荐我们的,易栽培,成活率高,产量高,口感好。我们计划用1个大棚来尝试种植水果黄瓜和小香瓜,3个大棚用来种植小番茄,还有6个大棚则继续种植草莓。”王荣侠说。记者来到大棚里水果黄瓜种植区,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片片绿油油的叶子,叶子中间点缀着几朵黄色的小花,细细弯弯的藤紧紧地抓住塑料绳向上爬,几根手指一样的小黄瓜碧绿圆滚,顶端的黄色小花还未凋谢,样子甚是可爱。
王荣侠告诉记者,多种植一些农业品种,可也以让大棚、土地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说着,她便给记者算了一笔农作物生长的“时间账”。“你看,5月份我们这一批的草莓就结束了,但是5月中旬,我们的水果黄瓜就可以上市销售,再往后,小番茄、香瓜也陆续挂果成熟,8月份,草莓苗开始栽种,这样,基本可以保证我们的大棚每年的大多数时候都是有产出的。”
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草莓、小番茄等属于时鲜蔬果,若不能及时卖出去,损失还是挺大的,因此,如何做好销售文章十分重要。为此,张寺村已建立起了“市内直供、电商与微商相结合和园区采摘”的销售网络,由专人负责农产品市内配送到企事业单位;举办体验采摘活动,来基地采摘,让市民体验采摘的快乐。“张寺村的草莓大棚靠着城区比较近,交通方便,草莓的品质也比较好,之前我和同事们一起来过,觉得挺不错的,这不周末带着家人一起来体验体验草莓采摘,这可比去句容方便多了。”周末,家住江南人家的高慧英带着家人来到张寺村,一起体验草莓采摘。
多点发力,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就业乃民生之本。大棚草莓有多“甜”?村里贫困户最有发言权。
如今的大棚让当地村民看到了张寺村脱贫增收的希望。
村委会以提高村里低收入农民就业环境和收入水平为目标,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针对村里贫困低收入家庭且有劳动能力的困难户,优先推荐其就近就业,解决贫困群体的就业难题,走出了一条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就业促进增收的新路子,努力实现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目前,基地已长期雇用了6名符合帮扶条件的村民进大棚“干活”就业,年龄都在五六十岁,工资待遇能拿到2000多元/月/人,足够支付一个家庭的日常开销。下一步,随着基地种植品种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基地将同步增加就业岗位,从而吸纳更多的低收入家庭实现就近就业。
与此同时,该村还将老旧厂房“升级”成村级经济新增点。2017年下半年,该村还利用扶贫资金对老旧厂房进行改造,对原部分老旧厂房进行拆除,新建了1800平方米钢结构物业厂房,目前物业厂房已出租,年租金收入22万元。据初步估算,2018年,全村大棚经济加上仓储用房出租收益,村集体经营性年收入有望超过80万元。
这一年,张寺村的变化有目共睹,立足实际,发挥优势、盘活资源,多渠道帮扶贫困群众,唱好了地方戏、走出了特色路,让张寺村的致富路越走越宽广,村集体富了,村民生产生活条件也开始逐步改善。在村民们看来,产业项目为村里增强了“造血”功能,而村干部思想方式的改变才是村集体脱贫的真正关键所在。
可以说,张寺村脱贫致富的事例只是司徒镇精准扶贫工作的一个缩影。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该镇注重因村施策,让“产业项目资金跟着穷人走”,把“血液”输到“静脉”,有效激活贫困群众的自我“造血”功能,推进贫困群众脱贫长久长效,为贫困村集体经济引来长流水,确保帮扶取得实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