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河的历史变迁

核心提示: 延陵镇行宫马场村东约莫一里路的地方,有一条由北向南延伸的宽阔河道,名叫后河。

■马越

延陵镇行宫马场村东约莫一里路的地方,有一条由北向南延伸的宽阔河道,名叫后河。上游来自丹徒境内,流经我市的全州西部边陲和行宫的东北部,汇入胜利河与香草河相通,绵延十华里以上。河水清澈见底,游鱼可数。那密密的水草丛中,栖息着各种水鸟。它们在这儿安家落户,追逐嬉戏,繁殖后代。秋天那南来的大雁也来此聚居,时而翩翩起舞,时而引吭高歌,这儿成了它们的天堂。岸边的芦苇随风摇曳,各式野花争奇斗艳,散发芳香。两岸那碧波起伏的庄稼和在田间劳作的人们混为一体,好一派江南水乡的田园风光。

后河两岸有三千多亩肥沃的良田,是行宫地区重要的粮仓之一。沿岸有十多个村庄,男女老幼数千人,祖祖辈辈在这儿繁衍生息。他们是这里的开拓者和创业者。后河水哺育了芸芸众生,她是这方土地上的母亲河、友谊河,是把人们紧紧拴在一起的纽带。但受旧社会的制约,她没法尽到上苍赋予的天职。她终年流淌的是上下游人民的恩恩怨怨,那水声不是演奏着欢乐的乐曲,而是一种伤悲的啜泣。因为这里有着许多辛酸的往事。

在风调雨顺的年代,庄稼喜获丰收,人们喜形于色,平安相处。如遇上大旱或洪涝灾害年份则争端迭起。尤为突出的是干旱年景,上游的水枯竭了,眼睁睁地看着地里的庄稼即将枯萎,人们心急如焚。下游连通香草河,水源较为富裕,每逢涨潮的日子水就更足。上游的人求助于下游给予翻水救苗。下游的人出于本位主义唯恐自身难保,不予理睬。在走投无路之时上、下游的人甚至要发生格斗。各村长老看以这一情况,常邀请各村权威人士到一处相商,但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发大水的年景,上游的水奔腾而下,滚滚洪流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塌了下游的堤岸,沿河一片汪洋。洪灾大都发生在黄梅季节,如刚逢莳秧,大水过后往往不误农事。如洪灾发生在立秋时分,一遭水灾,那补救的办法就少,若在稻子孕穗期,那损失惨重,无一收获。鉴于此,下游的人们在洪水到来时要求上游关闸蓄洪。上游的人们担心自己遭殃,对下游人的呼声也是无动于衷。在旱和涝两种灾难面前彼此不能统筹兼顾,没有协商的余地。反动政府只知鱼肉百姓,不洞察灾情,不采取措施,无视人民死活。在万般无奈之下,上、下游群众打起了水利官司。为了打赢官司,双方各自来到政府部门寻找代理人,相互以势压人,在各不相让的对峙下,两败俱伤,争端仍未获得解决。

后河上下游人民的水利之争,代代人都为此事操碎了心,付出了沉重的代价。1949年4月,丹阳获解放,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群众树立了人定胜天的思想,兴修水利,疏浚了河道,修筑了堤防,上游建起了水库,中游开凿了河道引洪入香草河。1958年起各地相继办起了电灌站,从此后河两岸旱涝保丰收,人们过上了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生活。昔日的恩恩怨怨烟消云散,后河这条家乡人民的母亲河永远恩泽两岸,世代演奏着欢乐的乐章。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