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理章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吕城马元里生产队嫁接的“湖桑199号”桑树桑叶产量高,在当时为生产队里桑蚕养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那时桑蚕养殖一年中,有春蚕、夏蚕和早、中、晚秋蚕五季。在五期桑蚕中要数春蚕最好养,产量最高,蚕茧的质量也最好。所以生产队对春蚕的喂养也极为重视。安排的劳力,要有责任性、做事细心认真的中年妇女担当。
当时每年的五月一日左右,生产队到吕城公社蚕种站拿“蚕种”,蚕种是用长二十厘米、宽十厘米的小木盒装存的,每盒的蚕种一至两张(蚕种的计量单位为张),每张的蚕种数量约两万粒(卵)。蚕种拿回的途中,须避风避光,蚕种拿回到生产队的第二天,开始“收蚁”(出卵),出卵后的幼蚕为一龄蚕。那时春蚕的品种,以“苏16×苏17”为主,称之为“四眠五龄蚕”。刚出卵的幼蚕要均匀地平放在蚕笾里,才可开始喂桑,初时喂的桑叶要嫩绿,洗净晾晒干,用菜刀切细饲喂,每天待笾里桑叶吃完后再喂。幼蚕吃叶五天以后初眠(称一眠二龄蚕),随着蚕龄的变化,蚕具蚕笾要不断增加,蚕舍蚕架也要不断地扩大增多。架设蚕架的竖柱用粗竹竿,横架可用细一点的竹竿,蚕架层间隔三十厘米,蚕架高两米。使用的蚕笾长约150厘米,宽七十余厘米,笾深约十厘米。为了使桑蚕生长期的质量有保证,对桑蚕须采取防病治病等一系列措施,首先要对蚕舍进行严格的消毒,然后再对蚕具蚕笾采取一洗、二清、三晒、四熏、五用药物等措施。
桑蚕在一、二、三眠期间桑叶的消耗量不大,桑蚕每隔五天以后休眠一至两天,蚕眠时不动不吃,每眠一次,脱一次壳,蚕体就生长一大截。桑蚕大眠(四眠)以后,是桑叶消耗量最大的阶段,这期间用桑量,达春蚕整季桑叶消耗量的百分之八十五至九十。这也是养蚕人员最辛苦的阶段,不但白天要喂多次,在夜间也要来蚕舍给桑蚕喂叶。大眠后如不及时喂饱喂足,会直接影响桑蚕“上簇”时间和蚕茧产量。喂叶高峰期人手不够时,生产队就临时抽调我们几名男青年劳力,到桑田直接连叶带枝剪下,担挑到蚕舍,来不及摘叶时,就把桑枝带叶放在蚕笾里,让桑蚕爬上枝条吃桑叶。成熟期上簇前的桑蚕体大肥美,通体白色,吃叶时很好奇,当桑枝叶满满撒进笾里时,这时蚕舍里的情景很优美,在五至十分钟之内,整间的蚕舍里只听到“沙沙”的蚕桑吃桑声,犹如一支优美动听的乐曲在演奏。随着蚕笾里桑叶逐渐减少,声音也越来越弱,每当这时候,我总会特地来到蚕舍蚕笾前,边走边看,静静地欣赏这一美妙的片刻。
桑蚕大眠后,每张大蚕的数量达四十五至五十笾,桑蚕在笾里要求蚕不靠紧蚕。我们生产队最多的一年养了三张,队里的蚕舍不够,还分养一部分到农户家里。每天大量喂叶的过程中,还须给桑蚕“清沙”(蚕笾里残渣与蚕粪便清理),清沙是相当费时的一项活,先用干净的蚕笾,摊上干净白纸,再耐心细致地用手,把桑蚕一把一把抓进干净的笾里,轻抓轻放,一笾笾循环。
桑蚕在大眠后的几天中,要为桑蚕“上簇”做准备,把捋干净的稻草,用锄刀锄成三十厘米长,用绞绳机绞成草龙。草龙置成后,就可开始捉老蚕,每笾里桑蚕不可能是同一时间上簇的,识别老蚕的主要特征是:首先是不吃叶或少吃叶的,其次是体色微黄的,如老蚕抓在手上,对光透视,全身晶莹透体。还有一特征,桑蚕要上簇(俗称上山)前,它的头会高高地傲起,朝向前方一动不动。
桑蚕上簇期前后一般不超过两天,老蚕嫩蚕两天内都可陆续上完。桑蚕吐丝做茧,必须在安静的避光避风的环境中。
一季春蚕的饲养时间,从收蚁开始至上簇共三十天左右,费时费力费心,最艰苦的时间是后期一周里。上簇后四至五天采茧,采茧时间既不能过早又不能太迟,因早采茧壳不硬,不结实,卖不出好价,过迟采,茧壳会出虫出蛾子。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至七十年代末,是我们生产队养蚕业最鼎盛的时期,也是生产队里集体经济最好的期间。八十年代初,分田到户后,单户的小面积桑田不适应养蚕的条件,加上蚕桑业大形势的变化,到八十年代中期,我们生产队的养蚕业退出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