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洪斌
严晙
严灏景
吕城镇虎墅行政村下辖的严家村,是一个以姓氏命名的古村和大村。
解放前,严家村和周围村庄的百姓中,流传着一首顺口溜:“严家村,长又长,东庙西祠堂。前有河,后有岗,中间出了个严玉堂。”
严玉堂是民国年间丹阳东乡公认的开明绅士,在乡里平时修桥铺路,常做善事,曾出资将方圆十里村庄的池塘、断河疏通成十里长沟,通向吕渎河排涝;在家中更严于家教,是出了名的书香门第。严玉堂的子孙辈中,出了两位中国著名的教育家。
严玉堂三子严晙,生于1906年,从本村的私塾走出后,青年时代在上海、南京等地求学,1930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电机系,由于成绩优异,毕业后留校工作。1931年转入北京清华大学,担任顾毓琇教授的助教。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清华大学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组成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4月,随着战火的蔓延,长沙临时大学迁往昆明,改称西南临时大学。在这期间严晙一直随校迁徙并担任教学工作。1943年,交通大学在重庆建立总校,严晙转入该校担任副教授。1945年抗战胜利后,严晙随交通大学迁回上海,并任教授。1957年,严晙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西安交通大学独立建校,严晙携全家迁往西安。此后一直在西安交大担任教学重任和从事科研工作。曾担任电机工程系主任、全国工业自动化教材编审委员会第一主任、陕西省电机工程学会理事长等职。
1991年3月,严晙因病逝世,享年85岁。从教60年,他的学生遍布世界各地,有的已成为知名教授和科学院院士。郑守淇、蒋新松、陈辉堂、王浣尘、郑国宾等人都是他的学生。20世纪40年代,严晙曾授过江泽民的电机课,是江泽民印象最深和最尊敬的老师之一。1989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在陕西视察工作,特地抽出时间去校看望。严晙逝世,江泽民以学生身份送了花圈。
严玉堂的孙子严灏景(长子的儿子),生于1920年。从小在本村私塾读书,后在丹阳县吕城第三高等小学(吕小前身)毕业后,外出求学。1936年初中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江苏省扬州中学土木科。高中二年级时,抗战爆发,严灏景辗转去贵州铜仁国立中学继续学习。1939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机械系,1943年毕业后,就在叔叔严晙的重庆交通大学担任助教。抗战胜利后,随校迁往上海。1945年参加教育部公费出国留学生选拔考试,一举录取。
1947年12月,严灏景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纺织系学习,获硕士学位。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严灏景拒绝该校和教授对他的挽留,毅然回到北京。
回国后,严灏景先后在咸阳西北公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纺织系、国营上海第二纺织机械厂任教和工作,随后被调入上海华东纺织工学院筹建院校,并任该院系主任、副院长、顾问等职,曾参加《辞海》编辑,任纺织分科主编。他还长期主持《中国纺织大学学报》的主编工作。
由于严灏景在纺织教育和科研方面作出显著成绩,他多次被评为全国教育先进工作者和先进科技工作者。1989年,英国纺织学会授予他“瓦纳”纪念奖章,表彰他对纱线结构研究方面的卓越贡献。1991年10月,国务院授予他“政府特殊津贴”证书,表彰他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突出贡献。
严灏景在50多年的教学、科研活动中,在国内外发表各种论文100多篇,主持编辑过多部著作,培养博士研究生30名,硕士研究生50多名,曾任上海市第七、八、九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1年,60多岁的严灏景以亲身的体会,看到了祖国的希望,申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2008年,严灏景以88岁高龄病逝于上海。在追悼会上,上海市人民政府对他一生从事教育和科研工作的成绩给予极高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