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电视剧、雕塑园、VR:出新招,讲好雨花英烈故事

核心提示: 3月26日,由近10万盆鲜花组成的“缅怀”字样的巨型花坛呈现在雨花台烈士纪念碑前。清明节将至,各界人士前往雨花台烈士陵园开展各种形式的凭吊活动,祭奠、缅怀革命先烈。记者 冯芃摄

3月26日,由近10万盆鲜花组成的“缅怀”字样的巨型花坛呈现在雨花台烈士纪念碑前。清明节将至,各界人士前往雨花台烈士陵园开展各种形式的凭吊活动,祭奠、缅怀革命先烈。记者 冯芃摄

拍电视剧、建雕塑园、用VR技术:

出新招,讲好雨花英烈故事

话剧《雨花台》、越剧《丁香》、歌曲《信仰之歌》、小说《苍茫大地》……南京文艺工作者近年创作了大批雨花英烈题材的作品。如何给观众带去更多、更好的作品?如何让雨花英烈精神中蕴含的红色基因通过这些作品代代相传?在雨花台红色文艺创作基地清明“展示周”系列活动上,来自全国的文艺名家、专家进行了深入研讨。记者了解到,电视剧《雨花台》、雨花英烈主题雕塑园、雨花英烈诗文书法碑林等已经在规划中,VR等数字技术也将运用到讲好雨花英烈故事中来。 

融合战争谍战元素,电视剧《雨花台》年内开拍 

电视剧《雨花台》已经在创作中,今年将开拍,力争明年登上央视。 

“有关雨花台的影视剧少之又少,以雨花台为核心的电视剧更是当下空缺。我们目前已经换了3个编剧,出了两稿剧本,确实比较难。”电视剧《雨花台》制片人何继昌介绍,这部剧主要以卢志英、许包野、恽代英、“北平五烈士”等革命英雄的生平事迹为基础,并在大量的文献、烈士资料中提炼出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聚焦围绕雨花台所发生的有代表性的历史大事件,通过影视化、故事化手段进行艺术加工与创作,为雨花英烈勾勒出一幅感天动地的群像。为了吸引观众,这部剧将战争、谍战等元素融合,以增强可看性。“电视剧《雨花台》中任何角色身上,都融合了不同时期、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烈士经历与精神,他们并不是符号化的存在,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身边人’。” 

借助互联网和VR技术,实现“小精细”传播 

在互联网时代,传播方式尤为重要。央视《经典咏流传》之所以成为爆款,背后的推手就是新媒体传播——为每一首歌设计4款新媒体产品,总有一款能刷屏。

近几年VR技术受到很多年轻人的追捧,在《以VR技术呈现雨花英烈事迹(样片)的制作方案》研讨会上,市文联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计划用数字技术,尤其是VR技术把雨花英烈事迹作为重要文艺创作的突破口。通过VR,运用第一视角模式,让观众“成为”英烈,直面英烈的境遇。计划先做三组VR场景,“审讯室”“监狱”和“刑场”。对此,南艺国际交流处处长蔡伟认为,用VR技术去呈现雨花英烈,可以让观众切身感受英烈曾经所直面的那些问题、困难、生死抉择,传播效果会非常好,“首先它是全景的,在观看中有新鲜感,同时又是虚拟的,可以展开更多空间去想象。”他提议做VR要“小精细”:“小”是指两三分钟就可以体验一次;“精”是请知名演员参与,提升传播的手段;“细”是在策划中,在故事和人物性格层面上争取做到精细。

建雕塑园刻石碑,打造祭奠英烈的文化艺术陵园 

雨花台烈士群雕是雨花台烈士陵园的标志性建筑,未来,人们将在雨花台烈士陵园看到更多的雕塑,这里计划建设雨花英烈雕塑园和“雨花英烈诗文”书法碑林。 

市美协计划在省美协、中国美协的帮助下组织10位画家、10位雕塑家到雨花台采风然后进行创作,争取创作油画10幅、雕塑20个。这些雕塑以雨花英烈真实人物形象为素材,以人文的、艺术的、朴实的艺术风格表现英烈的崇高信仰、民族气节、人文情怀,并与周围自然山水相互融合,成为后人祭奠英烈的文化艺术陵园。 

雨花英烈曾写下不少言语和文字,包括遥寄思念的书信、记录生活的日记、抒发情怀的诗词、陈说观点的文章。市文联计划请中国书协推荐若干名全国优秀书法家来南京采风,他们对雨花英烈精神有深刻感悟后,将雨花台牺牲的烈士诗文创作成书法作品,刻制成石碑,安放在烈士纪念碑或烈士殉难处周边。 

本报记者  邢虹    

清明前夕重温烈士感人事迹

晓庄学子诵读书信缅怀雨花英烈

南报网讯 (记者  邢虹)  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有一个专门的展厅陈列了10位曾在晓庄师范读书的烈士,他们被称为“晓庄十英烈”。昨天,“雨花英烈精神·青年说”系列活动之“话剧《雨花台》优秀征文诵读会”第三场活动走进了南京晓庄学院方山校区,晓庄学子诵读烈士家书、优秀征文,共同向雨花英烈和前辈学长们致敬。 

雨花台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了一座血与肉铸成的精神丰碑。2016年至2017年,话剧《雨花台》全国高校巡演活动先后走进多所高校。南京日报社和南京市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同步举办的“穿越时空的对话——信仰的力量”当代青年给雨花英烈回信征文活动吸引了各地大学生热烈参与。“话剧《雨花台》优秀征文诵读会”由南京市委宣传部等单位指导,南京日报社联合多家单位主办。在4月3日举行的这场活动中,晓庄学院的大学生们诵读了多篇该校学生的获奖征文,演唱了赵良璋烈士昔日创作的歌曲《假如我为了真理而牺牲》,来自该校雨花台义务讲解队的同学们更是声情并茂地展现了郭凤韶、姚爱兰、袁咨桐等晓庄英烈的事迹。

1930年,石俊、叶刚、谢纬棨、郭凤韶、袁咨桐、姚爱兰、沈云楼、胡尚志、汤藻、马名驹等10位中共党员、共青团员和进步学生先后被捕,同年8月至10月间相继牺牲于雨花台。10位烈士牺牲时平均年龄不足20岁,其中最小的袁咨桐牺牲时年仅16岁。“十英烈”的故事在晓庄学院代代相传,红色文化深入人心。晓庄学院的雨花台烈士陵园志愿讲解队成立于2006年,十余年来已有300余名青年志愿者加入到志愿讲解工作的行列讲解,服务对象近百万人次。讲解队去年还成立了“小雨滴”红色文化汇演实践团,在暑期实践中为敬老院、托老所、老兵聚会等场所做表演、宣传和志愿服务,在传播烈士精神的过程中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向烈士们学习,充分践行陶行知先生“行知合一”的教育理念。

责任编辑:姜耶妮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