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锋 孙洪如
抗日军民火烧竹篱笆场景
1943年3月,日伪宣布把镇江、丹阳、武进及金坛铁路以南的茅山地区,划定为“清乡”地区。当时这里的环境比较恶劣,敌人在延陵镇、珥陵镇、宝堰镇、直溪镇、丁庄铺、白兔镇、上党镇都设有据点,共驻有日伪军千余兵力,“扫荡”频繁,企图彻底消灭各游击区内的新四军和游击队。
日伪军为了健全“清乡”机构,在镇江设立了“清乡”指挥部,下设许多分支机构。在丹阳延陵设立茅山地区“清乡指挥中心”,扬言要在“三个月内消灭茅山抗日根据地的新四军”。
“清乡”一开始,敌人就增设据点,密筑碉堡,加紧建立封锁线。南面从宝堰向南,沿茅山东麓,经西旸向东至直溪桥、白塔、里庄桥、皇塘、夏溪等地,向太湖边延伸,筑起长达560余华里的竹篱笆。北面从镇江向东,沿长江经大路,绕扬中至思议巷向南,从武进县境内的魏村,沿德胜河,过铁路至新闸镇,构筑的竹篱笆长达280余华里。竹篱笆外面开挖一条宽3.5米、深2米的壕沟,距离竹篱笆30米以内的开阔地为“禁区”,由日伪军日夜荷枪实弹,严密把守,任何外人不得跨入一步。谁要超越一步,日军在碉堡里就开枪“格杀勿论”。这导致竹篱笆一线田园荒芜。凡通过敌封锁线出入口,行人需持“良民证”,物资需有出入证。整个丹阳南北地区全部围在封锁线内。
1943年上半年,敌人开始“清乡”,他们采取“梳篦式”的战术,由镇江上党向南“扫荡”,由宝堰、九里向北“扫荡”,经常这边扫过去、那边扫过来。“清乡”队员一到村上,便挨家挨户搜查,翻箱倒柜,见值钱的东西就抢,抓人打人、敲诈勒索,火烧民房,搞得人心惶惶,百姓饱受苦难。
为了彻底粉碎敌人的阴谋,在陈毅、栗裕的直接领导下,中共茅山地委和保安司令部,于民国1943年3月10日对各县发出《关于反“清乡”斗争的指示》,决定开展一次火烧竹篱笆行动。
中共镇丹县九宝区委立即行动,要求各村游击队、农抗会、青抗会组织骨干,依靠群众,遵守纪律,随时听命。
有一天,大吕村青抗团负责人殷彭令、成员殷茂春、殷保林等10多人,接到了中共九宝区委的通知,白天就用铁皮桶装满火油。夜里十点多钟,他们悄悄地出发。有的拎着火油桶,有的背着稻草,有的扛着铁锹,按时到达直溪桥至白塔某分工地段,有秩序地匍匐在竹篱笆附近待命。那天晚上,仅中共九宝区就组织了500余人,配合新四军,沿着竹篱笆,一字排开。待到三更时分,“呯——呯——呯——”清脆的三声枪响,划破了寂静的夜空,抗日军民人多手快,大片大片拆下竹篱笆,对插得较深的竹杆使用铁锹搬挖,一堆堆地放着,再铺上稻草,然后迅即浇上火油点燃。顷刻间,浓烟滚滚,遍地火光。燃烧的竹篱笆就像一条怒吼的巨大火龙,沿着几十里封锁线飞舞奔腾,漆黑的夜空被照得通亮通亮。正在碉堡里睡觉的日伪军,看到竹篱笆化为灰烬,惊惶失措地乱放几枪,我新四军和游击队员也发起进攻,向碉堡里的敌军开枪和扔手榴弹。敌军以为是新四军主力部队来了,吓得乱作一团,龟缩在碉堡里不敢出来。此时,上级一声令下:“撤”!大吕村的参战人员同各路人马,带着喜悦的心情胜利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