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裕清
活了七十多岁,看过听过许多戏,如要问我最喜欢哪种戏曲,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锡剧。因为它是我的家乡戏。
锡剧,我国上百种的地方戏曲之一。它起源于苏南地区民间流行的“滩簧”小调,在我省苏锡常一代盛行。丹阳地处吴头楚尾,我从小就受到那吴侬软语曲调的熏陶。那娓婉细腻的玲玲调,轻快愉悦的紫竹调,悲怆凄苦的太平调,以及激愤抒扬的簧调,节奏欢快的行路调,让人听得如痴如醉,心潮澎湃。
《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火烧红莲寺》……那一张张贴出来的海报吸引着我的眼球。还记得童年时候,家乡大一点的大队都建有一个业余剧团,唱的都是锡剧。他们在乡村巡演,那时候民间称之为“唱话剧”。特别是春节期间日场夜场连轴转,用毛竹木板搭起的戏台,一唱就是十天半个月。场内男女老少,长凳桌椅,人山人海,满满当当,连十里八乡的人们也徒步前来观看,哪怕是黑夜也义无反顾。剧团靠自筹和集体资金购买戏服、戏帽锣鼓琴弦等。虽布景简陋,但也演得有模有样,给当时文化娱乐互动短缺的人们带来许多欢乐。
我在无锡求学期间,就有了更多机会欣赏到市、县两个锡剧团的演出了。再后来,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了收录机,我便买回《珍珠塔》《碧玉簪》等磁带欣赏,其中经典唱段至今记忆犹新,高兴时便哼上一段。而有关锡剧名人名家姚澄、梅兰珍、王彬彬等也记忆深刻,几十年难忘。
改革开放后,文化事业千姿百态蓬勃发展。锡剧虽不再一枝独秀,但依然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如今,爱好者每天都会收听电台播放的锡剧名家名段,文体活动中心飘扬最多的仍是锡剧唱腔。一有剧团演出,依然满场,过年过节庆典汇演节目也总少不了锡剧唱段。特别是倡导戏曲进校园以后,爱上锡剧的少年儿童和青年越来越多,一代锡剧后继者正在茁壮成长。愿祖国的戏曲文化繁荣昌盛,也衷心祝愿我钟爱的锡剧舞台更加灿烂辉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