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私立养正中学创办记

核心提示: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部队内的不少丹阳吕城小学校友不愿参加内战,回到家乡。

■姜洪斌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部队内的不少丹阳吕城小学校友不愿参加内战,回到家乡。1948年,吕小校友聚会活动举行,会上大家谈到了吕城的教育情况,反映了吕城学子出外读书难之事。后由马生寿(黄埔14期)、杨焕春(黄埔14期)、辛铁军(黄埔12期)、杨立俊、董克俊等人磋商,请杨立俊(原吕小校长杨松年之子,在吕城地方有威望)出面去联系吕城地方名人贺菽香,把吕城河北西边空置的农民仓库整理出来创办初级中学。因吕城以前的养正义塾培风书屋有一笔经费可动用办学,故取名为“丹阳私立养正中学”。

丹阳私立养正中学成立时创建校董会,吴家高头上村的南社社员吴叔芳当会长,杨焕春(时任国民党丹阳保安团副团长)为副会长。因为马生寿和杨立俊都教过书,大家一致推荐马生寿为养正中学第一任校长,杨立俊为董事。教师除了杨立俊外还有戴锦轩。杨焕春又介绍张恩涛、朱茂荣来学校任教,后来又通过黄埔第三期大家庄村的杨治推荐他的弟弟杨伯安来当教师。杨伯安后来在苏州大学任教,解放后为西安大学教授。

1949年2月,养正中学第一期春季班开学,学生招收2个班级,校长1人,教师5人。课桌借用吕小的部分旧课桌,不够就用屏门木板搭成条桌,课凳由学生自带。经费由校董会向各方筹集,学生每期学费1.2石大米。

1949年4月23日,吕城解放,由于马生寿有在国民党军内任职的历史,自动退职,举荐戴锦轩为校长。9月,学校又招收一班秋季班的初一学生。

1950年,因农民仓库紧靠集镇,人民政府需用储粮,因此养正中学迁址到吕城河北东面三里的三板桥原荒废的北万寿禅寺内。县文教科拨发迁校费大米10石,大家另外筹集一笔经费新建校舍16间。同年,吕城各界出钱出工,动员全体师生筑起了由学校通往集镇的沿运河土路。

1952年下半年,县教育局委派共产党员任校长,还调配了一批公办教师到校任教,又拨款兴建校舍32间。校董会也向吕城在上海的工商界募捐,又新建校舍16间,购置了变压器,在全县农村中学第一个装上了电灯。1952年秋,学校招收4班初一新生,形成了4轨制初中。

1954年,学校成立党支部。1956年上半年,学校由国家接收,丹阳私立养正中学改名为丹阳吕城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