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炳裕
七品散官束学和
村村都有谈天说地的场合,有讲故事的老人和名人。小时候常随着男女老幼前往听他们讲故事,特别欢喜听历史上的英雄。讲到村上出了忠臣孝子和做官的就更加听得出神。至今,我还记得一位老人多次讲过,后彭村出了一位束姓县官——学和公。老人家讲得有声有色,说在某年,江南大旱,丹阳遍地灾民,不惑之年的学和公,输粟赈济,还联系和说服几个村庄的大户一道赈济。这一举措,救活了许多饥饿百姓,得到广大群众一致好评。为此,皇帝和朝庭嘉奖他和县官一样大的官衔。什么官衔,说得不太清楚。
朝庭的嘉奖,皇帝的敕文,一下抬高了学和的社会地位。在封建社会里,这将形成一段怎样的效应,今天完全可以想像得到。
这几年在村庄整治中,我偶然发现了清朝道光乙酉年学和公的一块石碑,从碑的内容中,我们终于得知,学和公被恩授“文林郎”之衔。“文林郎”即七品散官,相当于知县(正七品)官衔。
乡饮宾束月高
父亲在日常对我们说及,曾祖父束月高是地方名士,他以诚立身,宽厚待人,甚得族人和当地人敬佩,故而被公推任前艾地区五社社长之职,晚清被推举为乡饮宾,六十寿辰时被授予“诚厚可风”寿匾。
在任职期间,他能妥善调和好村与村的纠纷,正确调处好乡邻的矛盾,耐心劝解好人与人的仇怨,使得地方上有平安环境。因此,他得到县令的赞誉,被公推为“乡饮宾”。
“乡饮宾”制度是旧时一项尊贤养老、宴饮欢聚的隆重制度。“乡饮宾”又有“大宾”(亦称“正宾”)、“僎宾”、“介宾”、“三宾”、“众宾”等名号,统称“乡饮宾”。其中“大宾”档次最高,由皇帝钦命授予,到了明清时代,该习俗更为隆重。民众把治家有方、内睦宗族、外和乡里、义举社会、有崇高社会威望之人推举为“乡饮大宾”。县府每年从财政支出十两官银用于举办“乡饮大宾”活动,以弘扬其风节,彰显社会和谐温惠,其声势犹如清代康乾盛世在皇宫举办千叟宴一样隆重。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和十月初一,县府黎明时节便杀猪宰羊,在明礼堂内置办丰盛的酒宴。届时,乡饮大宾按牒送时辰赴会,县令率僚属人员提前到明礼堂门外相迎,对前来的大宾们行三揖三让礼,在明礼堂内升堂后再行拜礼后方可入座。大宾们坐西北席,僎宾(从德高望重的乡宦人员中选出的大宾)坐在东北席,有特殊贡献的介宾坐西南席,主人为东南席。三宾各就各位之后,宾主相揖,执事授觯于司仪,司仪举酒致辞:“……举行乡饮,非为饮食,凡我长幼,各相劝勉,为臣尽忠,为子尽孝,长幼有序,兄友弟恭,内睦宗族,外和乡里,无或废坠,以黍所生……”司仪首饮后,执事者把酒杯一一揖送宾主,执事者在中堂设律令案,宾主西北拱读律令。然后,由县令等向被邀请来的大宾们轮番敬酒……直至酒足饭饱方散席。这种习俗,在当时的社会中起到了敦亲睦族、止恶扬善的作用。
我的曾祖父被推举为乡饮宾,既是我们家族的巨大荣光,也是当地的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