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扬州造”出镜《厉害了,我的国》!仪化“丝带”吊起港珠澳大桥接头

核心提示: 3月2日,由中央电视台和中国电影公司出品的大型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在全国上映,引发国民观影热潮。影片中,港珠澳大桥收官之战接头安装的场景特别令人震撼。很多扬州人可能不知道,这里吊装用到的“吊带”,就是仪征化纤公司生产的。

吊装现场

生产车间

3月2日,由中央电视台和中国电影公司出品的大型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在全国上映,引发国民观影热潮。影片中,港珠澳大桥收官之战接头安装的场景特别令人震撼。很多扬州人可能不知道,这里吊装用到的“吊带”,就是仪征化纤公司生产的。

港珠澳大桥隧道接头吊装对接

14万根高强度纤维丝制成“吊带”

在连接珠海与香港的伶仃洋海面上,一条美丽的白色丝带徐徐展开。它就是港珠澳大桥,一座由6.7公里的海底隧道、两座约10万平方米的离岸深水人工岛和22.9公里的跨海大桥,共同形成的桥、岛、隧超大型海上通道,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

2017年5月2日,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海底隧道的最终接头——重约6000吨的钢结构混凝土预制件在伶仃洋主航道吊装下沉对接完成,意味着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即将全线贯通。承载此次吊装的,是世界最大单臂全旋回起重船“振华30”。

鲜为人知的是,在海上吊装6000吨的“大家伙”,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部件——由14万根高强度纤维丝组成的吊带。它不仅要承受得住相当于22架空客A380重量的沉管隧道,还要在整个吊装过程中确保绝对的平衡。这个“吊带”,是由扬州的仪征化纤公司生产的。

每根纤维丝细如头发

但一根就能吊起一个人

吊起港珠澳大桥预制件的这些“丝线”,其实是仪征化纤生产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商品名为“力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与碳纤维、芳纶,并称为三大高性能纤维,是目前世界上强质比最高的纤维,在国防军工和民用工业上都有广泛的应用,是强国强军的战略物资。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直径只有0.5毫米,相当于头发丝般细小,但强度是普通尼龙绳的20倍。别小看这样一根细丝线,它的承重力能达到35公斤,相当于可以吊起一个小孩的重量。港珠澳大桥所用的吊带,一条就由十几万根这样的丝线组成的。

今年1月13日,央视二套《深度财经》栏目播出的专题片《超级工程大揭秘:细节之处见功夫》对这个过程进行了深入采访报道,并走进巨力索具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现场报道。而巨力索具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仪征化纤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的大用户。

打破了西方的技术封锁

仪化已成特种纤维生产基地

据了解,高性能纤维的生产技术过去一直被西方国家封锁,对别国实行禁运。随着我国国防军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对高性能纤维的需求量愈来愈大,国际价格却不断上涨,国内高性能纤维在国防和特殊领域上的应用还受制于国外供应。因此,大力发展高性能纤维产业,打破国外封锁与垄断,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军事装备实力和国民经济的产业升级,成为我国化纤工业推进自主创新、转型升级的一个主攻方向。

近年来,仪征化纤充分发挥国内唯一干法纺丝生产线的优势,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先后开发、生产了50多个“力纶”品牌细旦、高强、有色等系列产品。

2007年,仪征化纤“300吨/年高性能聚乙烯纤维干法纺丝成套技术开发”被列入中国石化科技创新“十条龙”攻关项目。经过产学研的联合攻关,2008年、2011年,国内首套300吨/年、1000吨/年干法纺丝高性能聚乙烯纤维工业化生产线在仪征化纤先后建成投产,打破了国外独家技术垄断,产品达到国际水平,使得我国成为第三个掌握此项技术并实现产业化的国家。仪征化纤也成为中国石化特种纤维研发和生产基地。

目前,仪征化纤高性能纤维的产能已达2300吨/年,国内市场占有率达20%,已实现航空母舰、新型战机、防弹装甲与防弹衣、电缆罩、轻质应急路面、跨海大桥建设、防切割和导热性纺织品等军民两用。新建的第三套千吨级生产线预计于2018年10月投产。

【延伸阅读】

港珠澳大桥两座钢塔也是“扬州造”

在港珠澳大桥这座世界最长跨海大桥中,2.6公里的海上钢桥梁和两座高度超过100米的风帆形钢塔,也都是由扬州企业——中铁宝桥(扬州)公司制造完成的。据了解,港珠澳大桥上一共有5座钢塔,中铁宝桥承担了其中两座。

据中铁宝桥(扬州)公司港珠澳大桥项目副经理吴小兵介绍,他们承制的是港珠澳大桥靠近珠海侧的九洲航道桥(钢主梁、钢塔)及4联23孔浅水区非通航孔桥,全长2.6公里,钢结构总工程量约4.3万吨。

其中九洲航道桥是港珠澳大桥集群工程中,距珠海最近的一座双塔斜拉桥,结构简洁、线条流畅。钢塔位于九洲航道桥中段,远看如同两片白色风帆,迎风破浪,这两座因距珠海海岸线极近,在海边就能眺望,所以也是“地标中的地标”。

这两座主塔由竖直的塔柱和弯曲的曲臂组成,每座钢塔设计高度101米,约为30层楼高,重2300吨。

吴小兵介绍,为了降低海上施焊工作量,最好是将钢塔在工厂整体制造完毕后,采用整体大节段吊装的工法进行安装。不过,这种方法在国内尚没有成功的先例。“最终我们经过技术攻关,研发出国内首创的钢塔整体大节段制造技术,我们将桥面以上的钢塔在厂内连接制作成整体大节段,总长67.9米,宽4.12米,高18.35米,总重约1000吨,这可以说是钢塔整体大节段中的‘巨无霸’,完成这一工程相当不容易。”据了解,早在2014年左右,这两座整体钢塔就运往了珠海,进行吊装。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