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走转改】农村产业活了,村民腰包鼓了

核心提示: “眼下正是仔虾出洞进入藕田吃食的阶段,再过一个多月,藕田里就能爬出大龙虾了,今年的行情不会差,长得好的龙虾,市场价应该能卖到四五十元一斤。”2月27日,建湖县建阳镇西尖村承包户陈学富在打理藕田,“去年是个丰收年,我们这里十几户养龙虾的,都赚得不少,其中几户直接飞去海南过年了,现在咱们农民过春节,出去的多呢!”

“眼下正是仔虾出洞进入藕田吃食的阶段,再过一个多月,藕田里就能爬出大龙虾了,今年的行情不会差,长得好的龙虾,市场价应该能卖到四五十元一斤。”2月27日,建湖县建阳镇西尖村承包户陈学富在打理藕田,“去年是个丰收年,我们这里十几户养龙虾的,都赚得不少,其中几户直接飞去海南过年了,现在咱们农民过春节,出去的多呢!”

49岁的陈学富有110多亩藕田,种藕20多年,现在的收益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种藕风险大,遇到收成不好的年份,还会亏本。但是在藕田里套养小龙虾,就能多出一份可观的收入。”他说,去年自己赚了四五十万,今年信心更足,参与养殖龙虾的村民也更多了。“咱们村交通位置好,从向阳西路直接开过来,或者从阜宁高速出口下,一公里就到了,而且村里主干道都通上了水泥路,货物进出都非常方便。”

10年前,西尖村是个外债累累的贫困村。当时,新上任的村党总支书记金正盛发现,贫困的主因是村里工业经济薄弱,农业结构单一。“盘活一个村的经济,一定要产业多样,科学的规划也很重要。”金正盛觉得,要脱贫,必须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善村容村貌,广泛吸纳资金,增加集体积累。

西尖村700多亩“渔光互补”项目,为村集体带来增收。

机遇随之而来。几年前,中电投等央企看中这里丰富的滩荡资源,发展了700多亩“渔光互补”项目,上面发电、下面还能养鱼,每亩土地流转价600多元,这就给村集体增加了一笔可观的收入。

有了“渔光互补”项目,西尖村的名声响了。金正盛和村班子成员又通过各种途径,向县内外成功人士及上级有关部门争取项目和资金700多万元,通过鱼塘公开发包、土地流转和产业结构调整,增加集体积累100多万元。

记者了解到,村里通过土地流转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了大棚蔬菜种植基地近300亩,新办村级小农场4个,面积达600多亩;村里新办的玉龙生态猪场与上市公司正大集团合作,每年养殖销售仔猪20000多头;同时,江苏斯泰威压缩式垃圾箱项目、依诺威机械、博超型材料等一批项目也经过政府招商引资进入建阳石油装备产业园,就落户在西尖村。

“适合大棚的地方就鼓励发展大棚,适合稻虾共作的就种水稻养龙虾,适合上班的,咱们村上也有工业园区,一个成熟的电焊工或数控车工每个月收入能有6500元。”村主任金亚均发现,这两年,很多村民都不到外地去打工了,而是回到镇里,特别是到村里工业园区上班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年龄大的,给大户承包户打工,拔草一天80元,施肥打药一天120元。这与产业结构调整、用工需求增多有很大关系。”他说。

村民刘德林过去一直在苏南打工,如今他应聘到江苏斯泰威工业有限公司上班,每月收入6000多元,与在外地打工相差无几,更主要的,上班地点就在村里,来回再也不必奔波。

产业盘活了,老百姓最受益。2月初,就在“渔光互补”项目旁一百米不到,村民万洪与人合作,刚流转下200多亩鱼塘,用来养殖大闸蟹,“村里都是活水,神台河与南建港沟的水交汇,加上村里的河流疏浚,水质非常清,这里养出来的大闸蟹,市场供不应求,一年收益百万元不成问题。”如今,万洪养的大闸蟹,已走向全国市场,“多亏了村书记的鼓励,和村里的生态发展,才有了如今的收获。”

责任编辑:姜耶妮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