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 不出正月十五,依然还是年。3月1日至2日,记者跟随中央媒体采访团来到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感受浓浓年味,记录下这里在30年文化引领下的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眼见着数万游客涌入村里,马庄村党委书记孟国栋难掩激动:“马庄很火,贾汪真旺!”
图片来自网络。
以文惠民,农民活出精气神
“华夏文明传一脉,千秋圣祖颂炎黄。”采访时,一场祭祀神农氏的活动正在村中心民俗文化广场举行,这是村里的新春保留节目。孟国栋带着村民们身着民族服饰,祈祝新年吉祥如意。
广场入口处,两台吊车将一个巨大的香包吊在17米空中,引来众多游客围观;村里的民俗表演队载歌载舞,好不热闹。傍晚,马庄人纷纷将自制传统面灯点亮,让点点烛火照亮这个“中国民俗文化村”。而在村委会大院内,一场自编自演的元宵晚会更点燃了欢乐的气氛。
“一年到头文化活动不断,根本闲不下来。”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的孟国栋,是个吹拉弹唱样样精通的“文艺范”书记,他很骄傲——村里的农民乐团一“吹”30年,再加上民俗表演队,培养了大批文艺骨干。全村2700多人,近八成有过演出经历。
近些年,马庄又办起香包加工坊,产品很受欢迎。记者注意到,演出间歇候场时,不少演员就在加工香包。60岁的夏桂美表演的节目是“赶毛驴”,她乐呵呵地说,今年开始学做香包,一天能赚一百块钱。
文化熏陶,改变了村民们的气质。圆号手王倩从外村嫁到马庄13年,加入乐团6年来,她从文艺“零基础”,学会吹号、打快板和跳舞,还去过台湾等地表演,并在春节前参加央视节目。在34岁的王倩看来,通过不断学习,不仅塑造新形象,还磨练了自己吃苦耐劳的品格。夏桂美也有同感:“农民要活出个精神头,让自己有价值,让生活有希望。”
以文育人,家家争做“文明户”
每月1日,是马庄村雷打不动的“升旗日”。3月1日早上7点半,100多名村民代表来到村委会大院。举行仪式后,孟国栋照例讲话,介绍了香包大院的筹建进展和文明家庭的评选情况,鼓励大家积极参与香包制作,家家争做“文明户”。
这样的思想课,已融入马庄百姓的生活。其实,马庄乐团既是演出队,更是宣讲团。夏桂美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快板创作者。“30年来,我写了上百个作品,通过说唱形式宣传政策、教育群众。”她创作的《新思想引领新时代》,关注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土地问题等,得到习近平总书记赞赏。最近,夏桂美又写出新作《马庄香包真红火》,“今天说说香包坊,红红火火真叫旺!”
在潜移默化中,乡村文明风尚得到提升。一本本“家庭档案”,记录下每个家庭参与全村活动的情况,成为村里评优的重要依据。
正是凭借“档案”记载获得的积分,王继莲一家经综合评定成为马庄2017年度“十佳十星级文明户”,并在全村接受表彰。“村里还评好媳妇、好婆婆,鼓励大家文明和谐、生活和睦。”王继莲的爱人在外地工作,她常年和婆婆生活在一起,从未红过脸。
文明促新风,制度贴上墙。马庄订下十条“村规民约”,成为老乡们的行动指南。比如,喜事新办,丧事从俭,红白事摆酒席都不得超过20桌。“要求大家做到的,我们党员干部更要当表率。”马庄三大队队长孟洪永告诉记者。
以文兴村,乡村发展添动能
年过七旬的马庄村“老书记”孟庆喜心里有笔账,当年他提出“文化兴村”的理念,让村子挺过了一个个难关。
孟庆喜刚接手时,马庄村在镇里排名倒数。他建起农民乐团,打响知名度,促进经济发展;村民刚有点钱,刮起赌博等歪风,他倡导用先进文化占领思想阵地,凝聚人心;2001年村里的煤矿关闭,村集体收入锐减五分之四,他坚持文化大旗不倒,振奋村民精神,更让外人看到马庄的坚韧。
文化引领下的马庄,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孟庆喜说,正是看重马庄的文化氛围,曾有多个企业慕名而来。香港一家轧钢厂的老板直言:“马庄能把文化搞好,一定讲诚信,管理不会差。”浙江三和液压零部件公司落户村里11年,面对其它地方“挖墙脚”也不愿走,企业负责人表示,马庄的工人素质高,用工更省心。
坐落在潘安湖边的马庄,告别曾经的煤炭经济,如今主打旅游牌,让乐团和香包等文化产业有了更大舞台。除了建设中的香包大院,今年年初,马庄还在贾汪耿集和紫庄两个镇成立乐团分团。王倩很满足,现在每天忙着排练、演出,开开心心月入3000多元。
“这条文化振兴之路,我们一定会坚定走下去。”孟国栋计划,元宵节后着手编排新节目,5月份开始到全国多地进行为期一个多月的汇报演出,既宣传新时代新思想,也推介马庄。未来,他琢磨着再创新形式,鼓励更多年轻人加入进来,让这把文化火炬一代代传递。 记者 王岩
短 评 >>>
久久为功 抓好精神文明
王岩
最近,全国各地不少参观团到马庄考察,让村子成为“网红”。这个地处苏北的村庄,为各地乡村振兴提供可借鉴的范本,那就是既要抓物质文明,更要久久为功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其关键在于坚持。
这份坚持,是不畏挑战坚守文化阵地。马庄的几张文化名片,均是“老字号”:农民乐团今年“30岁”、元宵灯会办了32届、周末舞会“跳”了25年。进入新世纪步入转型期,村庄发展面临挑战和困境时,马庄始终坚守文化阵地,这份眼光与魄力让人称道。
这份坚持,是贴近群众坚持文化惠民。马庄的文化活动丰富、接地气,村民们通过快板、小品等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让身边人说身边事,充实生活,寓教于乐。同时建起文化礼堂、香包坊等平台,让群众在参与中不断提升幸福感和获得感,“唱”着过上好日子。
这份坚持,是胸怀高远坚定文化自信。不论是创办乐团还是发展香包,不论是评选“好婆媳”还是制订村规民约,马庄始终保留乡村的根与魂,通过大力弘扬先进文化,让主旋律更加响亮,让正能量更加强劲,彰显出文化自信。
学习马庄,不仅要学其“形”,更要学其“神”。精神文明建设并非一蹴而就,只有放下功利思想,摒弃速成思维,坚持长期真抓实干,才能像马庄一样“形神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