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联芳
上世纪80年代,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久经禁锢后打破了一个又一个禁区。笔者记忆中,当年的“美人挂历”,便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1984年,我们从事群众文化工作的干部,在年终表彰会上,除了荣誉证书外,每人还领到一份四开大的《影中人》挂历。这份挂历是当时中国最早的“美人挂历”,上面汇聚了沈丹萍、刘晓庆、陈肖依、方舒、斯琴高娃等女星。挂历挂在家里,乡亲们都感到好奇,因为在此之前,这属于“封资修”,是要被打倒的。
这份“美人挂历”在村上我家是第一家挂出的,确实引起了争议。我母亲听到有人说我家宣扬“封资修”,要被审查,吓得回来劝我把这份可能会惹麻烦的挂历收掉。我耐心地说通了母亲,又向邻居们宣传,“美人挂历”不是“封资修”,而是改革开放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是新时尚的开始。这一年,我这份村上唯一的“美人挂历”,几乎被全村人欣赏过。第二年春节,村上好多人家都买回了“美人挂历”,并逐渐汇聚成一股持续多年的潮流。
进入90年代,在信息流动尚不通畅的时代里,挂历成为人们审美启蒙的重要载体。什么厚垫肩、萝卜裤、迷你裙、蝙蝠衫……,这些新潮的港台潮流最初都是由挂历女郎带来的。每到春节,城乡都会掀起“挂历大战”,城里新华书店的“美人挂历”都会脱销。记忆中,“美人挂历”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价格也节节攀升,当时用80克国产铜版纸印刷的对开低档挂历,每份价格为5元,到1985年就涨到12元,此后每年增长4元至6元,到1990年时已涨到60元。
随着“美人挂历”的风行,市场上又出现了花色多样的风光挂历、企业产品挂历、伟人挂历、保险挂历等。挂历已成为那个时代的标志和缩影。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人们审美的变化、对公款消费的控制、互联网的兴起等多重因素的叠加,美人挂历走上了衰落之路。如今,美人挂历已成为有点土气又带点风尘气息的词语,很少被人提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