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贾汪区马庄村:幸福的生活唱着过

2017年12月12号、13号,习近平总书记在徐州市调研期间,专门来到贾汪区潘安湖街道马庄村,称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在马庄看到了实实在在的落实和弘扬。今年1月26号,省长吴政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认真总结推广徐州"马庄经验",探索乡村善治之路,开创江苏的"新乡土时代"。从今天开始,我们《徐州新闻》推出新春走基层特别节目《新乡土时代来了》,将带着大家去看看徐州的乡村建设,领略一下这里的乡土人情、风俗文化、经济发展和百姓的幸福生活。今天,我们要去的地方,就是马庄,这个从煤窑废墟上摸爬滚打起来的小乡村,为何会引起中央和省领导的高度关注?它的精神文明建设有着怎样的特色?春节前夕,记者戚艺来到马庄村一探究竟。

一走进马庄村村部大院,我就被这里的节日气氛所感染,听人说,要了解这个村,有一个地方必须要去,那就是村史馆。在这里,我们碰到了马庄村的老书记孟庆喜,他刚刚接待了好几拨客人。

贾汪区潘安湖街道马庄村前任党委书记 孟庆喜:如果你要是想在这里当一个导游,当一个讲解员,最起码你得对马庄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一说到马庄的历史,老孟书记是如数家珍。上世纪80年代,马庄经济总量在青山泉乡18个村中排名十三位,2001年,整个徐州开始关停小煤矿,马庄的集体经济失去支撑,面临着转型之痛,近年来,马庄借力潘安湖景区的打造,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生态旅游,让马庄经济再次生机勃勃。

现场 戚艺:刚才我们听了孟书记介绍之后,我们可以非常清楚的知道,想做一个马庄村文化的讲解员,光靠嘴皮子溜是不够的,你必须得深入的扎根到这里,对这里的文化有一个清楚的了解,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到这儿,好好体验一回马庄文化。

在村史馆的墙壁上,一行行文字讲述着马庄村的变迁,一幅幅照片记录着这片土地上发生的精彩瞬间。

现场 戚艺:近几年马庄村通过旅游实现了富民,实现了产业兴旺,这张照片,香包热销了,听说卖的很好,我要会做一个,多好。

戚艺:这个衣服可能是这里最大的一件了,我不知道能不能穿得上,先试试,感觉还行。

香包工作室 绣娘:这不蛮帅的

戚艺:谢谢,谢谢,这边之前有没有男性过来干这个活的吗?

香包工作室 绣娘:目前没有,你是第一个。

戚艺:我不知道画风是什么样一个风格,但今天呢正好有这么一个机会过来偷师一下。

第一次穿上绣娘的工作服,还真有点不适应,不过还好,一坐下,我就进入到工作状态,由中草药制成的香料,裁剪好的布片,绣针,棉花,定型用的硬纸板,一应俱全,在刚认识的香包师傅的指导下,我的香包缝制开工了。

香包工作室 绣娘:搓长点,细长,

戚艺:这个多吗

香包工作室 绣娘:可以 可以

香包工作室 绣娘:你这劲太大了,

戚艺:发生了点意外

香包工作室 绣娘:不要拽,不要拽

戚艺:虽然说外边是零下五度左右,但是我在这里做一个手工,已经是满头大汗,感觉跟去了趟健身房一样。

香包工作室 绣娘:急的,慢慢做,不要躁。

戚艺: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考验耐心和技巧的事情。

配音:两个小时过去了,我的香包终于缝制完成了。

这个手上拿的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来马庄视察的时候,亲自买的这个叫针棒,通过我今天一上午的努力,基本上是完成了这样一个基本的制作,目前在咱们马庄呢,手工的缝制香包,已经成为当地一个重要的产业的组成部分,我们也相信未来有很多年轻人,会加入到这个产业当中来,如果电 视机前的各位感兴趣的话,也可以来买,也可以来学,来体验一下当地的民俗。

在和香包师傅的交谈中,我了解到,香包做的规模最大的是王秀英老人,因为她去北京录制节 目,我们没能见到她,但在她的带动下,目前香包制作队伍已经发展到200多人,平均每人一月可以增收三千多块钱,而随着香包大院的开工建设,相信不久,马庄的香包产业,将会更加火爆。

戚艺:马庄村的一大特点就是文化,而文化的一大亮点就是马庄乐团,最近,由村民自己编的快板火了。

贾汪春晚彩排现场

来到这里的时候,马庄乐团的队员们刚刚凑合着吃了点饭,自从她们为习总书记现场表演快板后,快板的演出也多了起来。

马庄乐团队员:以前是一个两个人打,现在人多了,要打一致,天天都得加班排练,自从这个成熟了以后,我们天天都加班演出,有时候一天都能演三四场,这位队员因为赶节目都生病了,今天是特意来演我们贾汪的春晚,多少度现在,三十八度五,没吃药吗?吃过了,这个烧多长时间了,昨天,现在打的时候不会晕吗?不会。

看到有队员生病,我就给她们说,要不我学下快板,顶替这位队员上台表演,大家犹豫了一下 ,还是答应让我试一试。

打,收,用手腕抖,打,带,打,带,手放松,手有点太紧了,为什么感觉很别扭,打出去之后,感觉收不会来,这个得要勤加练习,这是最简单的一个打法。

在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练习之后,现实却是很残酷的。

现在可以看到,几位老师已经上台了,在彩排的时候我还吹牛说,给我一中午的时间,我要把快板学会,一块上台表演,看来,差距还是很大,真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作为民俗文化村、全国文明村,1988年,马庄组建村民乐团,如今乐团固定成员发展到20多人 ,这些农民演员演农村事、道农民情、寓教于乐,传播先进文化,成了当地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村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的"精神供给",乐团还曾多次漂洋过海,到意大利、日本、奥地利等国演出,向世界展示中国新农民的形象。近十三年来,农民乐团演出七千多场次,除了公益性的演出外,越来越多的商业演出让乐团实现了以文养文,如今马庄乐团固定资产三百多万元,除了团员工资支出外,每年还有几十万元的盈余,用于村集体为民办事开支。

说起马庄村的文化,除了刚才提到的马庄乐团这样专业的团队外,在这里每一位村民都是文化 的参与者与受益者,我想大家来了之后,也想跟着他们一起跳起来。

这个舞有什么技巧吗,谁能教我一下,一上一下,比如我上这边,你跟着,她往哪里走,你就跟着往哪里走,好,我顺着你。

舞龙、打鼓、跑毛驴,这些民俗味十足的表演,是马庄村村民每逢节庆表演的必备项目,她们 不是专业团队,却有着专业范,在闪转腾挪间跳出了马庄村村民的幸福生活。

没现在好,也是跑毛驴,俺是长期性的,描述一下当年是怎么样的场景,村里人都怎么样?村里人都很喜欢看,主要是表演给游客的吧,那时候还没有游客,纯粹是俺村民,刚才表演怎么样,你看怎么样就怎么样,点评点评,怎么样,不错。

是个喜庆劲,反正生活好了,又没有地了,比城里人过的都幸福了,干什么去,对吧,俺都上北京拍电视。

"以文养文"的良性发展之路,为马庄村挣来了名气,也挣来了票子,依托潘安湖景区文化旅游开发,马庄村年接待来村考察学习、游览观光游客达20万人次,带动集体经济快速发展。于此同时,伴随着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马庄农民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道德风尚、精神风貌等都在发生着积极的变化,整个村子的发展实现了党风正、民风淳、人心齐、效益增的良好局面。多年来,马庄村无刑事案件和重大治安案件发生,无封建迷信活动,无不孝顺老人和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的现象。而乐于奉献、建功立业、见义勇为的好人好事则层出不穷。马庄村先后荣获了"全国文明村""中国十佳小康村""中国民俗文化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中国美丽乡村"等国家级奖项40余项。

村民:大家白天忙工作,晚上回家要不参加文体活动,要不就为文艺演出做准备,根本就没有时间打麻将、打牌,生活充实了,心情敞亮了,自然感觉生活幸福。

贾汪区潘安湖街道马庄村党委书记 孟国栋:咱们这里是常年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你像周末舞会、纳凉晚会、元宵灯会,纳凉晚会的时候,咱们下至四五岁的孩子,上至八十多岁的老人,都能够登台表演节目,我们农民乐团也是唱着我们的马庄之歌走进了中央电视台的联欢晚会,咱们村幸福的日子那就是唱着过的。

记者手记:如果说村史馆是马庄村历史由衰到兴的一个缩影,那么,马庄村则是徐州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中农村发展的一个缩影,只不过,它融入了自己的特色马庄农民乐团,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民俗产业。马庄村村民这种看似天然的艺术爱好,在之前,是一种乐观向上,不被生活压倒的生活态度;在今天,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幸福体验。幸福的生活唱着过,得益于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理念的转变,得益于这个新时代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关照。新乡土时代,如果马庄还只是一个盆景,那么未来,徐州的乡村建设一定会呈现一个鸟语花香的百花园。唯有此,才能不负时代,不负百姓!

无线徐州全媒体记者:渠峰 戚艺 闫实 孙宏博(实习)

责任编辑:汤鹄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