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走转改】南黄海边有支“拓荒”先遣队!平均年龄不到30岁,为了“盐碱地改良”项目几年没回家……

核心提示: 2月1日,江苏南通如东县苴镇北侧、黄海之滨,南通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掘苴垦区,正在紧张地实施土地平整工程。“预计3年后,这片盐碱地经过改良将成为标准农田。”如东县掘苴垦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现场负责人陈澎军望着眼前的土地,满怀深情。

2月1日,江苏南通如东县苴镇北侧、黄海之滨,南通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掘苴垦区,正在紧张地实施土地平整工程。“预计3年后,这片盐碱地经过改良将成为标准农田。”如东县掘苴垦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现场负责人陈澎军望着眼前的土地,满怀深情。

2015年,经过前期两年时间的调研,陈澎军所在的项目小组正式驻扎南通黄海边。这群平均年龄约30岁的年轻人历经艰难困苦,让通州湾示范区东港垦区生机勃勃。

今年32岁的陈澎军2009年毕业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所学的是比较冷门的灾害防治工程专业。”进入地球化学勘查与海洋地质调查研究院后,跟其他新手一样,陈澎军被派往非洲、印尼、新疆、甘肃等艰苦地区进行锻炼。

“我们的工作就是有趣与危险并存。”陈澎军坦言,一路走过荒山森林,趟过沼泽浅滩,入过沙漠盆地,在那些无人区域,除了吃、住等日常艰苦外,还随时可能面对毒蛇猛兽以及其他各种意外。“但我们每走过一寸土地,能为地质研究做出一分贡献,这让大家感到自豪。”

初到通州湾示范区东港垦区,虽然满眼荒芜,但与陈澎军之前的经历相比,自然条件已算很好。他告诉记者,首先要解决工作人员的吃住问题。“条件有限,我们只能就地取材。”项目区内有一些废弃的养殖棚,这群年轻人撸起袖子将几间棚子进行了加固。有了遮风挡雨的地方,再继续想办法取水取电。

白天,趁外出买菜等机会将充电照明设备等充满电备用,“手机一般是将汽车发动后进行充电。”生活用水也是年轻人用肩一桶桶扛进来。半年后,项目部场地平整完毕,2.37公里的场内道路建好、水电相继接通,东港垦区盐碱地改良项目才算正式启动。

两年后,这片荒滩陆续冒出新绿,大麦、西瓜、玉米、金银花、油牡丹等作物试种成功。2017年7月,东港垦区一期40亩“海水稻”完成种植,并于数月后喜获丰收。“计划再用1至2年,完成通州湾示范区3800亩滨海盐碱地改良。”

如今,通州湾示范区项目步入正轨,“先行部队”又转战如东县掘苴垦区,继续书写拓荒造绿梦。记者注意到,这支队伍里面有两位年轻女性特别引人注目,其中还未满30岁的解君艳是通州人,专门负责前期工程勘测,“由于每天跑在项目工程一线,谈恋爱都被耽搁了。”陈澎军开玩笑地说。

由于常年驻扎在外地,这群来自四面八方的年轻人甚至在外几年都回不了家,今年,又有一批小伙伴要在南黄海边过年了。陈澎军坦言,成家后妻子从怀孕到生子,全都是靠她自己,“对她、对子女、对老人,没能尽到照顾责任。”

“但我们肩负责任,地质研究之路必将进行到底。”虽有辛酸,但这群年轻人没有怨言,他们选择继续在这里“拓荒”,为全省乃至全国滨海盐碱地的快速改良积累经验。(张水兰)

责任编辑:姜耶妮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