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鲍菇基地产销两旺促农增收

核心提示: 我市农村改革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有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巨大的变化令农民兄弟欢欣鼓舞。从今天起,本报记者将深入基层,展现基层农民的美好生活。

本报记者 须俊 旦平

编前:丹阳市农村改革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有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巨大的变化令农民兄弟欢欣鼓舞。从今天起,本报记者将深入基层,展现基层农民的美好生活。

“我们现在每天都有6辆卡车在等着我们装货,从上午10点一直到下午6点,十分忙碌。”昨天上午,记者来到位于陵口镇折柳城墅村的华苏亚生物科技公司的包装车间内看到,员工们将采摘下来的新鲜杏鲍菇依照不同等级进行整理后,正在有序打包、装箱,一派热气腾腾的景象。公司副总经理钱阳平说,春节前后是农副产品销售的旺季,杏鲍菇可谓是供不应求,他们基地的日产量比平时的要多一倍不止,今年春节也要加班加点投入生产。

华苏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我市一家集菌种研发培育、标准化栽培、产品销售于一体的食用菌产业化企业。公司自2010年成立以来,从杏鲍菇生产起步,日产量不断增长,并扩大到猴头菇、白灵菇、灵芝等10多个品种,而且还在盐城大丰和安徽蚌埠建立了工厂化杏鲍菇栽培基地,形成了日产50吨的杏鲍菇生产基地。目前,华苏亚不仅成为镇江市农业龙头企业,还是全省最大的杏鲍菇生产基地之一。

钱阳平告诉记者,他们的产品全部通过一级代理商发往常州、南京、上海等地市场,最远的销往哈尔滨、内蒙等地。为了丰富节假日尤其是春节之际的市场供应,基地早在2017年10月份就提前谋划,早作准备,从12月份开始就进入了销售的旺季。“杏鲍菇作为食用菌高端产品,从菌种打包、灭菌、接种、培养、出菇、采摘……整个生产周期在48天左右,但我们采用的是工厂化自动流水线生产,保证了基地每天都有大批量的杏鲍菇上市。”钱阳平说,为进一步提高其附加值,近两年来,公司与中国农科院农产品深加工研究所合作,投资近500万元新上了深加工生产线,还成立了食用菌深加工研究所,通过科技助力推动杏鲍菇深加工产品的研发生产。“在开展杏鲍菇饼干、杏鲍菇腌制品、菌菇休闲食品等系列产品研发的基础上,我们还委托酒厂生产加工杏鲍菇黄酒,其试销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杏鲍菇基地的产销两旺,不仅让华苏亚菌菇产业越做越大,还直接带动了周边村庄30多位农民就业。“我在这里工作已有三四年了,每月平均工资近4800元,一年下来有5万多元的收入,而且在这上班离家很近,家里有什么事还能照应。”说起在这务工的情况,今年31岁的韩亚兰如是说。她2013年来到华苏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从普工做起,后来被调到接种车间,从事技术服务。“我们这里有一些65岁以上的当地老人,聘请他们来从事采菇、剪菇,并且都是计件制,当天做当天结算工资。”钱阳平说,这都要得益于当地村委会给予的大力支持。在生产基地,记者遇到正在装运杏鲍菇的当地63岁的村民吴永炳,他告诉记者,像他这样的年纪,很多工厂都不录用他们了,可自从华苏亚这个大型杏鲍菇基地落户村里后,如今他每天在这里上班,每月工资有3000元左右,一年能挣几万元,而且活儿并不重,比外面打工强多了。

谈及新一年的打算,钱阳平告诉记者,基地将依托华苏亚食用菌专业合作社,通过构筑“公司+科技+基地+农户”的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进一步做好做优杏鲍菇及其它菌菇的精深加工文章,为不断拉长我市食用菌产业链和助农增收多作贡献。

责任编辑:庄东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