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王晓宇 刘静妍 / 文 施向辉 / 摄)在连云港市赣榆区石桥镇杨洼村,一间普通的煎饼作坊里,一张张比脸盆还大的煎饼从机械轮轴上平静地滚过,张文芹轻轻挑起一张薄如纸的煎饼,掸去饼铛表面残余的碎渣。对于张文芹来说,眼前的生活就像这间自动运转的作坊一样,平静无波。然而几年前的她,囿于家庭的窘境而捉襟见肘——父母、公婆相继生病,丈夫出意外受伤,一双儿女尚未成年。她没有倒下,而是靠着创业完成人生逆袭,不仅一扫自家的阴霾,还给了村里上百位妇女一份工作。
坚持
四五点起床生锅炉,有时只睡两三小时
1 月 10 日上午,在张文芹的煎饼作坊里,一架自动烙煎饼机正不停地运转着,每隔十几秒便有一张煎饼精准地落入竹筛中。机器一旁,五位妇女正忙着扯起一张张热乎的大圆煎饼,小心翼翼地叠成方形,然后摞在一起。作坊的隔壁是网笼厂,也是张文芹开的,16 条长长的网笼依次排开,女工们坐在小板凳上,将线网固定在框架上,制作捕鱼虾用的网笼。
由于当地的饮食习惯和土产特色,煎饼作坊和网笼厂并不少见,可由一个女人作为主力支撑的却不多。
张文芹今年 47 岁,是赣榆区石桥镇杨洼村的妇女主任兼会计,忙完村里的工作,她时常会到两个作坊看一看,与丈夫窦钦松轮班值守煎饼机器。
为了兼顾村务、家务和作坊,张文芹每天早上四五点就要起床," 锅炉生起来,然后启动机器。等到机器可以烙煎饼,得一个半小时后。" 等作坊运转起来,工人们都来上班了,她去忙村里的本职工作。两个作坊一般都是晚上六七点下班,有时作坊加班,她会陪着工人们忙到八九点。作坊下班了,她经常还要一个人熬夜加班,忙村里的事务忙到很晚。" 有时忙到凌晨两三点,只能睡两三个小时,就又要起床生炉子。" 张文芹说。
老人生病、丈夫受伤,她成了家中主力
在工作和生活走上轨道前,上天给张文芹安排了很多次磨难。2006 年,她的父亲被查出尿毒症;2008 年,母亲得了心脏病和关节炎;2010 年,与公公离婚后久未有音讯的婆婆传来消息,被查出胃癌;而公公做过肾结石手术,身体一度不好 …… 张文芹不辞劳苦地照顾老人们,还把婆婆接回了家。
家里一度陷入窘境,加上要照顾老人,张文芹夫妇不能外出打工,决定办作坊创业。他们在自家宅基地上盖起两间屋子,2012 年办起了网笼厂;2014 年,窦钦松从山东引进一台煎饼机,开起了煎饼作坊。这两个作坊一共投入 40 多万,其中有 30 多万是贷的款。
煎饼作坊的机器每天要运转十几个小时,虽然可以自动烙饼,免去了人工劳作,但需要人看守。这些原本都是窦钦松操持,可在作坊运转不久,他不慎从高空坠落,导致脚后跟粉碎性骨折。这下子,家里和作坊里的重担全落到张文芹的身上。
丈夫:
她对家庭付出挺多
感激又心疼
丈夫受伤卧床期间,是张文芹最困难的时候。" 我既要照顾他又要兼顾照看作坊,想过放弃作坊,但当时已经打开局面,不想轻易放弃。" 张文芹说,因为每天拄着拐杖或坐着轮椅来指导她,丈夫的脚一直没恢复好,至今仍不能干重体力活。
" 烙煎饼其实挺复杂的。" 窦钦松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他受伤后,家里家外都是妻子一个人操持。" 她挺能干、挺坚强、挺能吃苦的!她为这个家付出挺多,挺不容易的。不仅要照顾老人、孩子和我,维持这个家和作坊,还要做村里的工作。每天从早忙到晚,里里外外的活儿都指着她干。" 言语间,窦钦松除了夸赞妻子还流露出一丝心疼," 我从内心里感激我老婆!"
女工:
她是个 " 女强人 "
挺佩服的
作坊里的女工从四五十岁到七八十岁不等,平时需要种地、操持家务。" 她们没法出去打工,在家门口打工不仅每个月有收入能缓解家庭压力,还可以随时回家照应。" 张文芹感同身受。
网笼厂一般有 16 位妇女同时劳作,另有十几位村民领了材料回家加工,而煎饼作坊一般同时会有 5 个人,算起来,两间作坊先后为村里上百位妇女提供了家门口的工作岗位。
" 我天天在家闲着,在这儿能和大家说说话,还能挣到钱,很开心。" 网笼厂里,65 岁大妈曹利爱笑着说。47 岁的周凤芹在煎饼作坊打工快一年了,她叠煎饼的动作很快、很娴熟。" 作坊离家近,挣的钱也不比外面少。" 说起张文芹,周凤芹这样形容," 她是个‘女强人’,经常看到她晚上办公,挺不容易的。我很佩服她,一般人做不到。"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张文芹是根据工作量发工资," 如果不缺勤,她们平均每个月能挣一千多块。在这儿干活有钱挣,她们开心,我也很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