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龚小勤
珥陵镇上有一古石桥称嘉晟桥。它横跨镇珥渎河东西两岸,数百年来为两岸的交通往来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也为珥陵及其它周边地区的乡镇经济建设和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我原住在嘉晟桥西王家弄处。童年时常在东西大街结伴玩耍。爬桥背、数台阶、点石块、更喜欢趴在石桥栏杆上,眺望南北河面上的船只,多次领略过嘉晟桥的雄姿和传说。
查阅《丹阳县志》,嘉晟桥建于何年代不祥,仅知宋嘉定年重建嘉晟桥。明神宗万历年间,嘉晟桥重修。记忆中的嘉晟桥仅有十几余米长,4~5余米宽,桥背拱形,东西两侧各有一平台,东侧北是陆炉茶馆,南是徐记肉铺;西侧北是宋丫头青货摊,南是王美吉饭店,统称河棚店铺。石桥面上均是长条石铺成的台阶,东西各有20余级,阶高约有12厘米。桥中央由东向西,还铺有条石车道,专供大车、小车上桥专道通行,从车道痕迹的凹槽可看出,桥建筑历史悠久。桥顶还有5米余的平台,可让人过桥时驻足观看和小憩。桥的南北两侧还装有座背式石栏杆,每隔一栏竖有一柱,高于石栏许寸,柱顶雕刻石狮,两侧各有四只,雕刻精致、栩栩如生。石桥下离水面的桥基上方,刻有“嘉晟桥”三个石刻大字,强劲有力。桥的南北桥基上方还各伸出一个石龙头,传说是镇桥之宝。
因石桥是拱形桥背,桥洞呈半圆洞,高度有限,每当南往北去的船只过桥洞时,都要事先作好过桥准备,离桥洞不远就先落帆倒桅,才能顺利通过。那个年代,陆路交通运输不便,水运是主要运输线,珥陵地区又是盛产稻、麦、黄豆之乡,物资、粮食全靠船只运出,加之珥渎河又是大运河分支河,是下游地区运输的必经河道,河面上常年行驶着南来北往的大船小舟,日夜不停地通过,有舳舻相接千帆竞争之势。嘉晟桥南北两岸有6个码头,都有装货卸货船只停靠,南有大码头、姚家弄码头、龙码头、油坊码头;北有大王码头、警察局码头。本就狭小的河道被两边船一靠,河面显得拥堵,造成来往船只过石桥时都要提高警惕,以防撞船惹事,故过桥洞这段河面,船上人都有一人站船头一边喊船靠边,一边手握竹篙横着,遇到不慎时,竹篙一顶可防撞船。船上人最忌讳你船骂他的船沉江落海,如此言一出,轻者口角纷争,互相谩骂了事,重者拳脚相交与你拼命,有俗语称“船上三块板,不是吵来就是喊。”
儿时,在河畔观看时,常见三五成群的纤夫,头戴草帽,颈围毛巾、脚穿草鞋,斜挎纤板,一根短绳系在长长的主纤绳上,迈着外八字步艰难地一步一步挪动,“摇煞摇橹的,拉煞背纤的,苦了船老大”。所以,古有撑船、打铁、磨豆腐三项手艺最苦,一般不收徒,自生自灭,一代传一代,除非你改行。
旧时的嘉晟桥是珥陵镇东西大街的必经之路,四方来客,八方生意商来珥陵镇,都要游览此桥,留下美好的印象。桥下大小船只来去匆匆,伴随着轮船的汽笛声、船的摇橹声和纤夫的号子声一同而去。而停靠石桥旁等待装卸的船只在紧张装卸,码头上常见人声嘈杂。桥上是熙熙攘攘的来往过客及街民,肩挑的、手拎的、背驮的、推大车小车的摩肩接踵。东西大街商业店铺更是鳞次栉比,人头攒动,靠嘉晟桥的陆炉茶馆,更显得人声鼎沸,三教九流聚集茶馆,每日街市新闻及时传出。除此就是东西大街上的名铺更是生意兴隆红火,如名铺晋丰、晋德、同丰、汪广大绸庄布匹,林万盛槽坊、徐裕丰粮行等。
1958年冬期,珥渎河疏浚拓宽工程开工,我亲眼目睹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嘉晟桥被拆除,当时因没有现代化机械工具破拆,于是召集石匠,硬是靠一把榔头,一根撬棍,一点点地敲,一块块地撬,小石用手搬,大石用绞盘绞,耗时几个月才拆掉。当时在拆桥时还爆出一则新闻,说拆到石桥基坐时,拆到一对金鱼活蹦乱跳,一时传说纷扬。
嘉晟桥拆除后,为方便民众通行,在距石桥南200米处架便桥一座,后在便桥的南侧原南街木桥基础上重修和加固加宽。此木桥一直使用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木桥拆除改独孔水利桥,21世纪独孔桥又拆改钢筋水利立交桥,同时取名“东方红大桥”。
1956年拍摄的珥陵陆卢茶馆和嘉晟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