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如何推动丹阳高质量发展?

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会“划重点”

核心提示: 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会确定了明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我市将立足2017年已获实绩,进一步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关键环节,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推动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蒋玉 尹媛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丹阳撤县建市30周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会确定了明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我市将立足2017年已获实绩,进一步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关键环节,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推动高质量发展。

2017年“数字成绩单”

*增值税总量全省县市排名第7,综合实力保持全国百强县第18位,工业实力上升至全国百强县第15位。

*以江苏第一、全国第二的优异成绩,创成全国文明城市。

*预计全年实现GDP126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1亿元。工业固定资产抵扣占镇江近4成,工业用电增幅镇江排名第一。

*44个省和镇江市级重点产业项目完成投资超序时,总投资50亿元的鱼跃生命健康产业园初具规模。产业类实际利用外资3.6亿美元。

*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2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4家,引进院士3人、“千人计划”专家7人,入选省“双创计划”9人,人才工作获全国创新案例优秀奖。

*农业园区实现产值162亿元,增长8.5%。新增三资投农项目48个、“三品”农产品42个。

*推进精美城市行动,实施93个城建重点项目,年度投资73.8亿元,30项公开承诺项目基本竣工。

*创成首批“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25条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完成一批危旧桥梁改造;完成1个美丽宜居镇和3个美丽宜居村建设,延陵九里村获评全国文明村镇,高新区迈村村摘得中国最美村镇宜居奖。

*推进“263”专项行动;改造城乡污水管网30公里,完成120个村庄的污水治理;提升城乡防洪排涝能力,疏浚河道36公里,整治二级沟312公里;强化大气污染防治,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80%以上。

*深化审批制度改革,“e办事”服务平台上线,80%以上的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不见面”审批,发出全国第一份建设施工许可电子证书。

*完成144个村(社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7个村(社区)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试点顺利完成。

*新增就业再就业2.2万人;累计完成51个经济薄弱村和2059户贫困户脱贫任务。

*系统化、标准化推进文教卫体养老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教育现代化监测全省县市区排名第十;完成城乡居民医保整合,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全面实施;新建体育小公园3个;入选首批省级“居家和社区养老创新示范(县)市”;建成公交首末站4座,新增停车泊位2000个。

 

2018年发展“划重点”

明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GDP增长7%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单位GDP能耗下降率、主要污染物减排、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空气质量、地表水优于三类水质比例达到预定目标。

>>>突出产业强市 提升发展热度  

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牢牢把握产业强市战略,聚力深耕先进制造业,持续发展壮大实体经济。

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建设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双轮驱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有机互补的现代产业体系。改造提升传统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做强军民融合产业,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新经济。

狠抓重点项目建设。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全面掀起抓项目、谋项目、引项目的新热潮。健全机制抓项目,推进200个左右重点产业类项目,确保早建成、早投产、早达效。瞄准重点谋项目,精准发力引项目。

推动园区载体提升。坚持高点定位,加快优化整合,完善园区扶持政策、功能配套、产业配套,加强对园区亩均效益的综合考核,不断提升园区经济贡献率。开发区聚焦新材料、高端精密制造等产业,奋力打造产城融合新样板;高新区在高和新上再聚焦,打造创新发展主阵地和高新技术产业承载高地;沿江装备制造产业园、军民融合产业园、萧梁物流园、鹤溪产业园等特色园区,打造现代产业社区。

打赢风险防控攻坚战。坚持底线思维,强化综合施策,进一步推动金融环境由面上稳控向质态优化转变。构建良好的政银企关系,强化破圈解链,加快建设诚信机制,深化“企业+科技+金融”的金三角模式,力争新增苏科贷、财科贷银行4家以上,引进创投机构2家以上。加快企业上市步伐,培育一批上市重点后备企业。

营造优质发展环境。积极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营造良好政策环境,构建产业扶持政策体系。贯彻落实好各级降成本政策,营造高效服务环境,落实好中央弘扬企业家精神相关政策。

>>>突出改革创新 提升发展动力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聚焦发展重大需求,加强创新资源要素整合,确保在技术变革的新时代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

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积极落实省市各类创新政策,落实好国家“质量提升行动”,出台聚力创新政策20条。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大企业大集团开展自主创新,争创省级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5家,省级智能制造示范车间2家;支持优质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道路,力争新增“科技小巨人”企业15家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0家以上。

强化创新人才集聚。积极落实各类人才政策,出台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意见,加大对中生代、新生代企业家的培养,打造一支懂经营、善管理、敢创新的优秀企业家梯队。落实省“双创”计划及镇江“金山英才”计划,用好“丹凤朝阳”人才计划;着力解决人才创新创业最关注的发展环境,构建“拴心留人”的良好生态。

突出创新平台建设。坚持“以创新论英雄”,继续开展“大院大所丹阳行”“科技企业院所行”等专题活动,不断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技术转移中心和研究院所的合作。紧盯先进制造业发展需要,引进和布局国家级研发平台;用好北航丹阳研究院、苏南高端装备研究所等创新服务平台,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力争新增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以上。

加快深化改革步伐。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改革部署,突出抓好标志性、引领性、支柱性重点改革,更大程度释放制度生产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实省“3550”改革目标,提高“e办事”平台项目上线率;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深化开放体制改革;鼓励企业走出去。

>>>突出精致精美 提升城乡内涵  

按照“紧凑开发、精明增长”的理念,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式提升的城乡发展道路。

高站位融入发展大局。坚持“外联一体、内聚成核”,以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主动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大格局,持续推进镇丹高速、S357、S122等道路建设。提升城乡快速交通体系,持续完善城区内部路网,改善农村交通。

高品质优化城市功能。突出规划引领,坚持有机更新,系统化、整体化推进城市功能完善。把运河作为城市的生态轴、发展轴和文化轴,进一步畅通城市水系,用好滨水空间,加快沿河风光带和休闲步道建设,打造水韵丹阳;推动城市能级与品质提升,统筹推进历史街区、文化商贸圈和现代化城市门户建设,西门历史街区进行保护性修复,改造南门老街、贤桥商贸圈;眼镜小镇健全投资建设运营机制,打造城市现代化新地标。

高水平建设文明城市。坚持标准不降、力度不减,巩固创建成果,更高水平建设文明城市。实施“建精美丹阳城、做文明丹阳人”行动,持续推进“十整治”,继续推进“四改一拆”专项行动,持续开展“美化绿化亮化”行动,推动城市治理工作重心下移,推进智慧城市试点。

高标准推动乡村振兴。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丹阳落地生根。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继续开展美丽镇村建设。

>>>突出生态优先 提升宜居环境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精准施策,铁腕治污,持续推进“263”专项行动,着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推进绿色发展。深化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改革,探索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网格化环境监管、环保信息强制披露等新机制。坚决执行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强项目源头管控,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建设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和绿色社区。

加强环境治理。齐抓共管,协同并治,突出治水、治气、治土,全面整治城乡环境。深入实施“水十条”;严格落实河长制、断面长制,确保8个断面检测达标;完成718条二级沟改造升级和130个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建立畜禽养殖长效管理机制;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面实施“土十条”,加快编制土壤污染防治方案,开展关停化工企业遗留土地的治理修复工作。

发展生态旅游。全市域统筹谋划,做好旅游策划,盘活现有资源,建设一批特色景观旅游村庄,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生态旅游休闲产品。完成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建设省级乡村旅游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加快九里景区建设步伐,研究制定水晶山中长期生态保护性开发规划,强化片区综合管控,实施旅游环境美化工程。

>>>突出民生为本 提升幸福指数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老百姓关注的民生热点问题,让一个个民生“难点”成为撬动社会进步的“支点”。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聚焦脱贫质量,不降标准、不吊胃口,紧紧围绕“双8”目标,积极推进“扶村帮户”达新标活动。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健全扶贫工作推进机制;抓实产业扶贫,积极探索扶村帮户新模式;整合各类扶贫政策,实施政策性兜底;健全市镇村三级社会救助服务网络,确保实现小康路上“一个不少、一户不落”。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推进高质量就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市场供给和需求的匹配性,加大高校毕业生、被征地农民、困难家庭等群体的就业扶持力度,确保城镇新增就业1.5万余人。进一步优化环境、改进服务,充分激发群众创新创业的活力和动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社会保障水平。

打造文化建设新高地。坚定文化自信,打造文化标识,传承地方特色传统文化;不断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实施“文化+”战略,强化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主城区合理布局图书馆和邻里中心;深化“书香丹阳”全民阅读等系列文化活动。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标准化、均等化推动公共服务,让资源跟着需求走、服务跟着居民走,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优化教育布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加快医养融合发展,合理布局菜市场、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完善城乡“三级公交”体系,开展“厕所革命”,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

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坚持以法治为引领,改革为动力,提高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创新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推进依法治市。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