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家住福莲巷的张大爷总也闲不住,时常出门溜达,“路修好了,我也爱出门走走,约上三五老友下棋、听戏……”对他而言,家门口的“弹石路”变了样,不再凹凸不平、广受诟病。
镇江市润州区金山街道杨家门社区主任田桂芳把福莲巷的改变归功于一张张流动的“小板凳”,再往大了说,归功于“参与式”治理的社区治理模式。
近年来,镇江市积极构建“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方式法治化、服务体系社会化、协商民主制度化、治理手段信息化、社区文化特色化”的社区治理格局,结出了累累硕果。截至目前,已获得省级和谐示范区(市)3个,示范镇(街道)38个,示范社区115个,示范村130个,4个社区荣获国家和谐社区示范称号。
华润新村社区法制宣传进千家入万户活动。
试点“参与式”治理 做实居民自治
杨家门社区地处老城区,辖区95%的居民还住在老旧平房之中,基础设施较差,民生琐事繁杂。道路失修、巷道狭窄、垃圾乱堆……像这些老城区面临的难题,从社区层面很难解决。
为改变这一状况,近年来,杨家门社区结合针对社区实情,创设了“流动小板凳”会商会这一民主协商形式,在群众家门口开展议事协商。“社区联系相关部门,搬着小板凳直接到居民家门口,与百姓们一起商量对策。”田桂芳介绍,“流动小板凳”会商会,是由社区网格长、网格员、居民代表、党员代表等组成的人员队伍,通过实地调查、信息采集、入户走访等途径,了解和掌握社情民意及居民需求,选定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社区召集相关利益方、职能部门,如住建、城管、城建、公安、消防等搬着小板凳直接在居民家门口,一起商量对策。小板凳围坐,参会人员各抒己见,居民讲诉求,部门说政策,社区做沟通,居民自己商量解决方案,意见在碰撞中得到统一。
以福莲巷道路改造为例,杨家门社区老人众多,其中,90岁甚至百岁以上老人就有不少。从“弹石路”经过,老年人容易跌倒受伤,抱怨颇多。尽管居民们反映好多次,但由于杨家门社区几条支巷在房前屋后,属背街小巷,并不在老小区改造范围,因而只能由润州区自行改造。
2016年下半年,社区召开会商会,在福莲巷3号的巷子里,附近居民、居民组长、党员代表以及润州城管、社区民警等一起商讨关于福莲巷弹石路改造问题。最终决定由润州区城管局承担修路费用。对福莲巷路面出新,全部更换成面包砖,另外还将下水管道全部更换,工期约半个多月。
74岁的周宝珍在福莲巷居住了53年,她说:“盼了好多年,终于盼来了,现在你看看多清爽啊。”
据了解,今年,镇江市在多个社区,试点开展了“参与式”社区治理。让居民参与其中,让社区真正成为居民自治组织,从问需于民,到想方设法解民需,受益百姓主动参与治理,不断探索社区治理新路径,将问题解决从“为民做主”向“由民做主”转变。
京口路社区居民生活服务中心E动阅览室、快乐四点半课堂。
推进中心社区建设 创新服务载体
阅读室内,浅黄色的沙发搭配着浅木色的书架,时尚而温馨;四点半课堂里,桌椅排列整齐,墙面上画着充满童趣的儿童画……走进京口路社区居民生活服务中心,就像走进一个温馨的家,无论是清新明快的配色,还是人性化的设施,都让人感觉这是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
镇江市京口区京口路社区居民生活服务中心位于京口路社区服务中心二楼,于今年8月正式开放使用。中心占地面积600多平方米,划分为5个功能区。服务范围覆盖山泽园、京岘家园、恒泰新村等8个小区。中心运用枢纽型社会组织联动专业社会组织在多领域开展活动,丰富了居民文化生活,加强了邻里互动。设置的快乐四点半、E动阅览室、万花筒议事厅、艺术人生、百老汇等服务功能,运营3个月来,开展各类活动113次,参加活动1293人次,培育4支文艺团队、楼栋单元邻长119名。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心建立的“5换1制度”,即社会组织、社区居民享受活动时长满5小时,需提供1小时志愿服务。今年69岁的蒋信良先生退休在家,基本每天九点多钟,他就会到中心来玩,有时自己玩玩掼蛋,有时就看别人玩。“很开心能够有这么一个活动的地方,大家也都很自觉,在享受服务的同时,我们也很愿意为社区或者为他人做点事情。”
“京口路社区是一个中心社区,居民生活服务中心是今年社区党建引领社会综合治理的一个重要项目。”正东路街道京口路社区党委书记孟家园说,居民生活服务中心主要是围绕“社区,让生活更美好”这样一个主题打造,目的就是给居民提供一个活动的场所,让居民在社区中感受到“家”的感觉。
近几年,镇江市按照一个街道设置1-2个中心社区、一个中心社区服务3-5个基本社区的建设思路,新建16个中心社区。通过整合基本社区的社区教育、社区文体活动、社会组织培育、社区居家养老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进中心社区,改变了基本社区小、散、弱的服务现象。同时在中心社区建立社区居民生活服务中心,购买专业社会工作机构为居民开展专业化服务,初步形成了“一中心多社区”服务局面,社区服务水平大幅提升。
开展特色社区创建 深化服务内涵
气势宏伟且古色古香的门廊,温馨的入村小路,村中景点的木制指示牌……无不透着槐荫村,这个发育着传统文化的新农村的文化气息。
谷阳镇槐荫村位于扬溧高速丹徒上党出口处,区域面积3.48平方公里,全村共4个自然村,辖17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2100余人。近年来,该村加大投入,积极开展“传统文化社区”创建活动,充分利用槐荫特有传统文化,开展一系列文化活动。
硬件方面,先后建立了董永传说传承点和围绕民间传说打造的槐荫村的景观和建筑,恢复修建了小巧玲珑的“七仙桥”,兴建了3000平方米的“槐荫公园”等。此外,村民还自发集资修建了土地庙、大(龙)桥。
软件方面,则是围绕传统文化开展了系列村落文化内涵提升活动。开展“情缘槐荫 七夕东方”七夕活动,自2007年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十一届“七夕节”活动,现已发展成为镇江市文化活动品牌之一;开展“领悟书刊精髓,会讲健康故事”大家乐读书活动,通过政府支持,村民自发捐赠,目前该村图书室现有各类藏书15000册,图书室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48小时,每周有近200人次,来图书室阅览图书,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开展“优秀家训家风”故事征集活动,征集家风家训10个,并评选出5户“优秀家训家风”实例精品;开展“最美村民、最美孝星、最美家庭”三美评选活动,营造践行传统文化“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谐”浓厚社会氛围。
和槐荫村一样,按照“特色鲜明、服务优化、居民满意”的创建要求,目前全市共有30个城乡社区开展了特色服务型社区创建工作。各社区结合自身文化传统、人文特点、服务基础等,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制定特色服务创建方案,有效利用党组织为民服务专项资金,引进或成立社区社会组织,项目化开展特色创建。目前,30个城乡社区基本建成了环保型、法制型、自治型、助老型、平安型等特色服务型社区,社区服务内涵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