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航新征程】江苏在全国首推“八礼四仪”养成教育,四年来取得这些成效

核心提示: 就在前几天,江苏连云港解放路小学德育处主任夏莉又收到了一封表扬信,表扬学校的孩子在公交车上主动给老人让座。

2014年春季学期,江苏在全省1700万未成年人中开展以“八礼四仪”为主要内容的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自此,“八礼四仪”作为一个“热词”横空出世,频繁出现在各主流媒体报道中。如今四年过去,“八礼四仪”养成教育已成为江苏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品牌,在全国产生良好反响和示范效应,并被中宣部评为十八大以来宣传工作创新案例。“八礼四仪”有何独到之处,文明礼仪这一看似老生常谈的话题,何以在江苏焕发新的活力?

礼貌是后天习得,教养要合乎道理

就在前几天,江苏连云港解放路小学德育处主任夏莉又收到了一封表扬信,表扬学校的孩子在公交车上主动给老人让座。这样的表扬信,夏莉的柜子里有厚厚一摞,有表扬孩子拾金不昧的,有夸奖孩子乐于助人的,还有称赞孩子热心公益的。“八礼四仪”教育开展四年来,夏莉和这些表扬信一起见证了孩子们的成长。

“人的知书达礼不是先天而生,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实践一步步习得的。”在江苏省未成年人文明礼仪风采大赛上,江苏省特级教师夏莹说。坐、卧、行、仪,与人相交,何为适宜,何为得体,都是学问,都需要好好学习。

要文明守礼,首先要能分辨什么是礼仪。2013年,江苏省文明办专项课题组的调查显示,60%的小学生并不真正掌握该年龄段应该掌握的文明礼仪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江苏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推广“八礼四仪”可谓正当其时,而在推广四年间带来的影响也充分证明了这项工作是切合时代需要的。

文明礼仪教育和一切教育一样,都要遵循教育规律,要得其要领。记者从江苏省文明办相关人处了解到,“八礼四仪”起草过程中,广泛征求了教育专家、心理学专家、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以及家长代表的意见,融入“爱、敬、诚、善”等价值理念,注重基本礼仪规范,注重从生活细节入手,让未成年人易懂、易学、易做。“八礼”即仪表之礼、餐饮之礼、言谈之礼、待人之礼、行走之礼、观赏之礼、游览之礼、仪式之礼,135条礼节帮孩子规范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四仪”则是入学仪式、成长仪式、青春仪式、成人仪式,给孩子的成长过程留下弥足珍贵的难忘瞬间。想得很细,做得很实,是规范守则,也有满满的心意。

“‘八礼四仪’相对于我们以前的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更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徐州湖滨中心小学的窦丽芳老师告诉记者,“八礼四仪”好就好在规范到了细节。比如说待人之礼,其中一条提到上课要尊重老师劳动,要认真听讲不能说话,“如果有学生不听讲,我就问‘八礼四仪’里有一条怎么说的?马上学生就坐直了。真的立竿见影!”记者接触到的很多教师也普遍反映,“八礼四仪”把抽象概念落到了实处,操作性很强。而且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提出了不同要求,更加系统,更有层次。

南师附中学生处主任高蔚云认为,教育是对生命的一种润泽,而不是灌输和强制。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一个好习惯往往会孕育另一个好习惯,好的礼仪规范是有生命,会自行生长的。江苏扬州中学的学生王坤观察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餐饮之礼”中规定要自己整理餐具,把餐具放好。很多同学不但主动整理餐具,还自带餐巾纸,吃完之后把桌子抹一下然后扔进垃圾桶。

仪式教育的力量同样不可忽视,通过仪式,教师、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了,因为体察到孩子的成长,进而不断反思以及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这是采访过程中,很多一线教师,包括家长的亲身体会。

金陵中学党委副书记夏广平这么理解成人礼的作用,它告诉学生18岁了,18岁之前你是什么状态,18岁之后又是什么状态,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品质,言行有什么特点。而作为以“开笔礼”闻名在外的南京夫子庙小学,礼仪教育一直是学校的特色和亮点,深受学生喜爱:一年级的“开笔礼”,破蒙启智,孩子由此踏上漫漫求学路;三年级的“成童礼”上,孩子学会敬畏自然、感恩生命;六年级的“状元礼”上,孩子们分享成长、立志成才,记于心,立于心。在夫小校长冯爱东眼中眼中,仪式是一种氛围的营造,可以让孩子及他人更快接受自己身份的转变。

“‘八礼’是日常养成,‘四仪’则是激励巩固。”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杨志纯说,在未成年人中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引导未成年人从小做起,学礼仪、知礼仪、行礼仪,其目的就是通过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传递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更好地促进未成年人良好品格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重在养成,贵在坚持,将文明礼仪融入孩子们的学习生活

采访中记者听到的很多声音都在反复表达一个观点:文明礼仪教育重在“养成”。养成教育有其连续性,要有检验、巩固、提升的过程。

“一个新的习惯的诞生,必然会冲击相应的旧习惯,受到旧习惯的顽抗。但如果能坚持365天以上,你想改变这个习惯都很困难。”徐州湖滨中心小学的颜拓老师对此颇有心得,学校坚持每天对照“八礼四仪”的要求,逐项检查、记录、量化、反馈、整改,每周公布一次检查结果,以达到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一系列条件反射,形成行为上的定势。为了巩固养成教育的成果,学校在上下课铃声前设置提示语:“下课了,请你轻声慢步,安全游戏。”“上课了,请你做好课前准备。”颜老师感慨道,“每一天我们都在重复着这些具体繁琐、微不足道的德育常规工作,不敢有丝毫的松懈。正是在日积月累中,我们的学生举止更加文明。”、

为了最大程度保护养成的连续性,目前江苏省已有近3000多所学校开设了专门课程,将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如镇江市在示范学校开设文明礼仪课程,在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每学期安排分别不少于20课时、12课时、8课时和6课时,把课堂教学落到实处。很多学校还开展“开学第一课讲礼仪”活动,并逐步形成制度。各地还普遍通过艺术节、读书节、社团活动等,渗透文明礼仪教育内涵,发挥着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功能。

如何更紧密地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实际,使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融入孩子成长的过程?南京市倡导“礼仪源于生活,才会反哺生活”理念,要求在学生入校、晨会、早操、课间、就餐等时间段分设学生文明礼仪监督岗。徐州市鼓楼区则将“八礼”细化为50个小的行为习惯,让孩子们在点滴生活细节中逐步养成文明礼仪规范。南通市推行“日行一善、月习一礼”活动,每月以一礼为重点强化学习实践,让文明礼仪规范入脑入心、见诸行动。

要让文明礼仪真正在孩子心中扎下根来,选择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很重要,学校是文明礼仪教育的“主阵地”,丰富的文化产品则让文明礼仪教育更加“接地气”。采访过程中,早上六点到晚上六点,常州市金坛华罗庚艺术团团长史国生的电话一直无法接通,“白天都在忙着《寻找红头发》的巡演,只有晚饭后才顾得上看一眼手机。”史国生不无歉意地向记者解释。他口中的《寻找红头发》是一部以“八礼四仪”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为主题,反映未成年人的亲情与友情、宽容与理解、成长与梦想的原创儿童剧,自今年5月27日江苏省第四届美德少年颁奖典礼上首演后,累计演出179场,观众人数达17万人次,巡演足迹已达常州、苏州、无锡、镇江、扬州、泰州、淮安七个设区市。

虽然辛苦,但史国生感觉充实,“每到一个地方,因为能去的学校有限,很多没有安排演出的学校打电话给教育局希望我们能留下多演几场。巡演车开走时,很多农村学校的孩子跟在后面跑,不舍得剧中的小演员。”179场演出中,史国生默默观察着观众的反应,经常是小演员们在台上投入表演,小观众们在台下哭成一片,很多老师和他说,“这些道理我们从一年级讲到六年级,效果不如你们演一场儿童剧。”

“八礼四仪”在江苏推广以来,像《寻找红头发》这样深受欢迎的文化产品层出不穷,音乐剧《田梦儿》、木偶剧《穿越“无礼国”》、3D公益广告动画片《暴宝陶淘向前冲》、50集少儿微电影《礼仪伴成长》等在广大未成年人中都有很高的人气。讲故事,唱童谣,编动漫,微电影,情景剧,礼仪操,目的都是寓教于乐,将礼仪教育融入生活,用艺术的表达传播文明的力量。

带入家庭、辐射社会,实现教育坏境的整体优化

江苏扬州中学学生李洋每天乘坐公交车上下学,遇到老年人会主动让座。但在他的印象里,比起“学生不给老年人让座”,更刺眼的则是“农民工给老年人让座,结果老年人拿出餐巾纸把座位擦一擦再坐上去。”

在江苏徐州湖滨中心小学,孩子们说起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不文明行为滔滔不绝,“随地吐痰”“爱讲脏话”“过马路不看红绿灯”“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成年人的各种陋习被反复提及,一览无遗。

显而易见,在我们教育孩子知礼懂礼的同时,孩子也在观察着我们。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推进未成年人文明礼仪教育,教师要身正为范,家长也要以身作则。南师附中学生处主任高蔚云的经验是,孩子如果有不文明的现象,百分之九十都有家庭的原因。网络上有各种对“熊孩子”的吐槽,但每个“熊孩子”的背后往往站着一对“熊父母”。在她看来,江苏以各种活动为载体,大力推广“八礼四仪”,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意义就是让社会对文明礼仪有一个广泛的知晓度,对全社会的文明礼仪意识有一个强化。“学校教给孩子文明礼仪,但是如果孩子踏入社会之后没有文明礼仪的共识,没有这个环境,孩子对文明礼仪也就仅仅停留在‘知’这个阶段,很难真正去‘行’。活动的意义在于可以放大社会影响。”

金陵中学党委副书记夏广平也有相同看法,“金中一直非常重视文明礼仪教育,江苏省里突出和强调这项工作,对学校是一个推动,同时也给了学校一个更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去进一步加强文明礼仪教育。”

如何将文明礼仪教育真正带入家庭,辐射整个社会,江苏省内各地都有很多自主的探索,充分利用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道德讲堂、家长学堂等阵地,开展“小手拉大手”、“家庭亲子共读”等礼仪实践活动,引导家长以身作则,为孩子做示范、当榜样,如常州市天宁街道引进159个社会组织共1080名志愿者,面向社区孩子和家长,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很多幼儿园、小学让小朋友们成为“小小宣传员”,“小小监督员”,让孩子把良好的礼仪风貌带出校园,走出家庭,走向社会。

此外,各地还组织编创了一批反映文明礼仪规范的“三字经”、童谣、情景剧、礼仪操、礼仪游戏等,丰富了文明礼仪的教育形式。立足江苏,面向全国的“童心里的诗篇”少儿诗会、“童声里的中国·成长的歌谣”创作大赛评选出一批深受广大青少年喜爱的诗歌、童谣、歌曲,并通过组织巡演、展播展示、诵读传唱等,充分发挥诗教乐教在“八礼四仪”养成教育中的作用。2017年5月,《凡事讲礼》电视栏目在江苏教育频道开播,面向社会普及文明礼仪规范。

殊途同归,都是为了实现教育环境的整体优化。“在礼仪教育上,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循循善诱是必须的,但我们不仅仅是教育者,不能旁观,更不能居高临下,如果没有成年人的身正为范,身体力行,文明礼仪之花就很难在孩子心里扎根。”江苏省特级教师夏莹说,“八礼四仪”的行为规范针对未成年人,但抓住这个契机,为人父母,为人师长者也可以重温文明礼仪,身体力行地教育孩子,修正自己。

养成教育的成效已逐步显现,还需久久为功

采访过程中,很多孩子都表示,现在面对他人的不文明行为,自己能够“仗义执言”,能够“帮助改正”。而对于这样做的意义,盐城高等师范学校的彭雨欣同学说,“如果前面有同学乱丢垃圾,我们后面的同学会帮忙捡起来,这位同学会因此感到害羞,这种情况就会越来越少。”

另外一位同学汪雨的体验是,和朋友去春游,遇到打扫卫生的环卫工人,主动把矿泉水空瓶递过去,别的同学也会纷纷效仿,主动把瓶子递过去。这是一个很小的动作,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在过去三年文明城市省级测评问卷调查中,被随机调查的中小学生对“八礼四仪”知晓率达100%。许多家长也感到孩子长大了,变得更加懂事了、更有礼貌了。

改变的还不仅仅是孩子。淮阴小学学生家长高女士告诉记者,自己以前也经常教育孩子垃圾要丢进垃圾桶,但有时候远远一扔,扔不中也就算了,觉得反正会有清洁工人来收拾。“现在孩子看到了,就会走过去捡,我还怪不好意思的。”

南京东山外国语学校有一面“养”字墙,墙上是龙飞凤舞的99个“养”字,谐音久久。该校的德育主任杨庆说,“文明礼仪教育要年深日久,要久久为功。”

为什么不是100个?教育没有一个尽善尽美的终点,文明礼仪教育永远在路上。

“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这项教育在全国尚属首次,无先例可循。”江苏省文明办主任杨志纯表示,自“八礼四仪”教育开展以来,四年间江苏省不断丰富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内容,引导青少年在学礼仪、践礼仪中厚植优秀传统文化根基;注重将文明礼仪教育从校园为主向社会和家庭延伸,使文明礼仪教育实现更大范围覆盖;将“八礼四仪”养成教育纳入构筑道德风尚建设高地行动方案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体系,其目的都是为了最大程度保护“养成”教育的连续性,让礼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更多的孩子从中受益。

“礼仪教育,表面是学礼,根子是学做人。”中华礼仪协会会长范智说,“礼仪教育江苏走得比较快,我仿佛看见文明的曙光在江苏出现。”

通讯员 李月昭 交汇点记者 王晓映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