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航新征程】贯彻十九大精神在江苏:紧扣一个“转”字,让锦绣江苏更美丽

核心提示: 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作出新的战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交汇点讯  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作出新的战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美丽’,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首次被写入了我们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凸显生态文明建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江苏省环保厅党组书记、厅长陈蒙蒙说,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对于经济结构较重的江苏而言,转变发展方式,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首要任务。

吴江东太湖生态园。

理念转变,迎接“两山”和谐新时代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九大报告对生态文明的落笔旗帜鲜明。

“我们小时候的蓝天白云、清水绿草又回来了。”走到长江边,十九大代表、张家港市长江村党委书记郁霞秋忍不住感慨。作为苏南乡镇发展的亲历者,她见证了发展理念在近几十年中的悄然转变:从“发展是硬道理”到“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从“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再到如今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研究智库专家黄承粱细绎说:“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重心在金山银山、在发展;“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重心在绿水青山、在保护;“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心在和谐、共生,核心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通过现代化的绿色产业体系实现国民经济的绿色化,标志着“生态纪元”时代正在到来。

新理念日渐深入人心,成为加快推动绿色发展变革的“引擎”。

“宿迁最大的优势就是生态,我们要实现发展思路、发展方式、发展动力的‘三个转变’,把宿迁的发展转换到绿色发展的轨道上来。”宿迁市委书记魏国强介绍,宿迁把“生态立市”作为第一发展战略,着力建设“江苏生态大公园”,不为发展速度的快慢而纠结,不为排名先后而焦虑,推动“结构变轻、模式变绿、质量变优”,努力绘就“美丽中国”的宿迁画卷。

连云港市正在产业园区的整合上做减法,在生态保护和发展绿色产业上做加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经济新常态下解决发展不充分这个主要矛盾的必由之路,也是提升发展层次、实现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连云港市委书记杨省世说,践行新发展理念,再也不能做拼资源环境的“无知者”、低端产业梯度转移的“受害者”、落后产能的“承接者”,对连云港来说,要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优势,成为绿色发展的“引领者”。

太湖

“减”“加”并举,开辟绿色发展新天地

转变发展方式,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对江苏省来说,必须继续做好减法和加法。

减法,重点是“减煤减化”。江苏火电发电量、钢铁、水泥产量均居全国前三,化学纤维产量占全国的30%,煤炭消费总量位居全国前列。面对环境容量超载、环境负担过重的客观现实,做好减法是必然选择。

位于无锡东港镇的红豆热电厂,目前肩负着红豆集团内部企业生产供热和供电任务,并向东港镇部分企业和商业、民用建筑供热。该热电厂原有的两台锅炉是2004年建设的,热效率较低且不能适应热负荷增长需求。今年,该厂淘汰了原来的两台旧锅炉,改建高温高压的流化床锅炉,改造后每年可减少5000吨标煤。

去年底,江苏省委、省政府抓住中央环保督察整改契机,紧盯老百姓反映最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启动实施了“263”专项行动。不到一年时间,取得了明显成效。江苏全省规上企业煤炭消费量同比减少605万吨,累计关闭化工企业1223家,集中整治116条城市黑臭水体,关闭搬迁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超过1万家,完成VOCS治理工程3347项,新增危废安全处置能力18.5万吨。

以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为代表的“加法”,在各地也做得风生水起。

近日,苏州不少企业收到了一份特别的“体检表”。根据亩均税收、污染排放等情况评分,排名后5%的企业将被列为限制发展企业。这些企业要么自己搞技术改造升级,要么逐渐会被差别化的水电气、排污权等价格机制淘汰。这张“体检表”将逐步推广到全市11万家工业企业。

在推动发展的动能转换中,苏州今年将迎来一个标志性转折点:新兴产业占比将超过50%——这是苏州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节点,也是江苏转型发展的最佳缩影。

南京滨江风光带。

重点突破,探寻融合共生新模式

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如何更好地融合共生?率先发展的江苏一直在思索。寻找部分区域实现重点突破,成为路径选择之一。 9月15日,江苏省委省政府在兴化、淮安召开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现场推进会。这也意味着,作为“1+3”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淮生态经济区”在江苏发展的新棋局上铿锵落子。

江淮生态经济区地处江苏北部,包括洪泽湖流域的淮安和宿迁全域以及里下河地区的兴化、高邮、宝应、建湖、阜宁5个县(市)。这一全新的生态经济布局,把生态环境定位于“资源”和“资产”,对江苏省发展战略的路径选择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记者了解到,江苏省为江淮生态经济区确定了若干硬性指标,如: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达标率、有效控制空间开发强度、地区单位GDP能耗、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比例、特色旅游产业收入增长率等等。这些重要指标无一不是围绕“保护自然资源、偿还生态欠账”确定的。不仅如此,江苏省委省政府还提出要通过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向其他地区输送净水、释放氧气”。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一脍炙人口的名句,描绘出江南鱼米之乡的美丽画面。宜兴、武进,地处江苏太湖上游沿湖地区,是太湖生态保护圈中的重要节点。两地经济发达、自然禀赋优越。2016年底,江苏省委、省政府赋予这两地江苏全省生态保护引领区试点的特殊使命。

生态保护引领区,没有先例可循,没有经验参照,在敢于先行先试的江苏人眼中,这就是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样本,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具体体现。

宜兴、武进是江苏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县区之一,宜兴的化工产业,武进的纺织面料、强化木地板等产业,给当地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宜兴多年位列全国百强县前十,武进则是全国百强区第三。但同时,这些产业的快速发展,也给当地的环境质量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为此,两地在试点中正在探索一系列创新做法。

今年是江苏正式拉开生态保护引领区建设元年。江苏副省长蓝绍敏表示,引领区建设是一项创新工作,只能积极探索,不断完善。试点地区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贯彻十九大精神,通过科学谋划,开创新格局、拿出新举措,在实践中寻找答案,千方百计破解难题。

在十九大精神指引下,一幅更加美好富足的“美丽江苏”新长卷,正在徐徐展开。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