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珥渎河

核心提示: 珥渎河是珥陵镇境内历史悠久的一条河道,也称丹金溧漕河,总长约30余公里。据《丹阳县志》记载:“丹金溧漕河又名珥渎河,七里河,北起丹阳横塘七里桥,京杭运河上,南经金坛、溧阳,是苏南地区运河重要支流之一,又是庆阳地区主要水利河道。此河道形成于南朝刘宋时期。”

■龚小勤

珥渎河旧貌

珥渎河是珥陵镇境内历史悠久的一条河道,也称丹金溧漕河,总长约30余公里。据《丹阳县志》记载:“丹金溧漕河又名珥渎河,七里河,北起丹阳横塘七里桥,京杭运河上,南经金坛、溧阳,是苏南地区运河重要支流之一,又是庆阳地区主要水利河道。此河道形成于南朝刘宋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于1953年、1958年两次在县政府统一指挥下,组织丹阳、金坛两地几万名民工,疏浚珥渎河。尤其是1953年的河道疏浚后,在珥渎河上新建中国首例全国第一流电力灌溉站。河道全程设8个电力灌溉站,河道东设1~4站,河道西设5~8站,两站对合建立,曾轰动一时,全国闻名。新闻界全天候利用报刊、电台、广播不定时宣传报道,并拍摄新闻纪录片在全国上映,国家水利部长傅作义亲自赴珥陵视察电力灌溉。每个电灌站都筑有三级渠道,一级渠道称主干渠,民称“大排”,二级渠道称友渠,民称“中排”,三级渠道称分渠,民称“小排”,统称“洋龙排”。为何叫“洋龙排”?因电力灌溉站是苏联专家设计建造的。后来全县都建有电力灌溉站时把渠道都叫“洋龙排”或叫“洋龙埂”。

1958下半年,珥渎河拓宽,拉弯改直,沿岸两侧牵涉到河道施工的房屋一律撤除,镇上珥东、珥西房屋拆掉不少,为安置拆迁户住处,政府在1959年在距原老街西南1里地处新建居民点,共建平房五排,每排20间,同梁合柱,墙体雪白,清一色门窗走廊。全公社社员都认为新建的居民点新鲜美观,与传统居住屋格式不同。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珥渎河河面上来往船只穿梭,日夜行驶不停,尤其在集镇段,更显船只多,停靠岸边上下货物的船多,常常船只拥挤不堪,有时还堵航。路过船只,扯帆撑篙,岸上背纤的船工,更是一批一批地,迈着外八字步,弓着腰,赤脚,沿岸徒行背纤,迈着沿重的脚步,不时打着船工号子,行人见之都会驻足观看。

沿河两岸近的村庄如花家渡、双沟、赵甲、杨甲、中里铺、葛庄、沈甲、祥里、上下店、黄堰西汤等,在夏秋两季中,都会利用河道,用船只上丹阳运化肥或化肥水,或卖公粮及运送生产队应用物资。船只极大地减轻了沿河农民的劳动强度,省时省力。尤其是沿岸生产队卖公粮装船到三站粮库或珥陵粮库,生产队长早早就发动社员送粮装船,社员坐在船头看沿岸风景,心旷神怡。

进入21世纪,珥渎河升为三级河道,政府投入大量资金,采用机械化作业,努力完成基础设施,使河面更宽阔,两岸石驳成线,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古老的珥渎河更加朝气蓬勃。

责任编辑:庄东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