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新实践·江苏篇】扬州实施精准扶贫 农民收入持续5年均增9%

原标题:聚焦富民 让百姓“钱袋子”鼓起来

  扬州网讯 (周晗 张庆萍 詹叶青)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这个收获的季节,记者从扬州市委农工办获悉全市富民增收的喜人消息:今年上半年,扬州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23元,比省平均水平高出45元;预计到今年底,这一数字将增至19600元,有望提前三年实现全市农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

  【有数字为证】

  5年来扬州农民收入年均增幅达9%

  预计今年底农民收入可达19600元 

  让“钱袋子”鼓起来,是百姓的期盼,也是党委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扬州市始终把农业作为聚力创新的基础领域,把农民作为聚焦富民的重点群体,将农村作为迈向高水平全面小康的突破点,紧扣“两聚一高”,明确把“力争城乡居民收入达到省均水平,确保7000元以下低收入农户全部脱贫”作为全市十件大事之一,补短板、强优势,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业促就业,让城乡居民“钱袋子”鼓起来;实施精准扶贫,确保7000元以下低收入农户全脱贫工作取得实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扬州市农民收入继续保持稳步增长,绝对值从2012年的12686元增加到2016年的18057元,至今年,5年时间增加了6914元,年均增加1383元,年均增幅达9%。”扬州市委副秘书长、农工办主任李春国接受记者采访时给出了一组数据:去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57元、高于省均451元,连续10年实现绝对值超过省均;同比增长8.7%,高于省均0.4个百分点,连续7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城乡居民收入比收窄至1.97:1(全省城乡收入比为2.28:1)。

  今年上半年,扬州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23元,高于省均45元;增幅8.8%,高于省均0.4个百分点,增幅继续位居苏中第一。“这些数字都是经过省统计部门核定,是最具有说服力的数据。”李春国表示,到今年底,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增至19600元,有望提前三年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

  【希望在田野】

  政府搭台引导百姓能就业、就好业

  创业促就业,让居民钱袋子鼓起来

  “当秋风吹过田野,吹黄了稻子,金灿灿的稻谷笑弯了腰……”宝应氾水庆丰合作社社员徐桂根一边读着儿子写的作文,一边看着眼前一片片水稻,脸上露出了微笑。过去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种田方法过时了,必须升级换代,让新品种、新技术“加盟”进来,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同样是种田,融入了产业发展理念,收益大不同。庆丰合作社顺应当下农村缺少劳动力的实际,自发成立农作物育种、栽播、植保、收割等“一条龙”服务型合作社,引入工业化管理理念和产业化经营手段,加速农民增收致富步伐。

  “促进富民增收,第一条路在田野,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是关键。”李春国介绍,截至目前全市新创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5个,累计达102个,创成国家级示范社23个、省级示范社185个,新认定农业龙头企业27家,全市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426家,立项扶持各类农业经营主体52家。

  “政府还要搭建更多平台,引导更多老百姓能就业、就好业,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这是促进富民增收要走的产业化之路。”记者采访中发现,“小辅料”成就东元村全民致富“大产业”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村庄就是工业园,村民就是产业工人,这是江都区浦头镇东元村的特色。在这里,“当老板的、拿工资的,早就不是什么稀罕事,而且还有着良好的传承。”东元村“创二代”代表帅宁阳,大学毕业即从父母手上接过接力棒,12年后的今天已经将家庭作坊发展成为年产值近千万元的公司,还带动了一批人就业。

  “我们村里还雇佣了周边乡村劳动力2800人,个个都是按月拿工资的产业工人。”东元村党总支书记曹德高告诉记者,全村80%的农户拥有自己的小产业,去年村民人均收入达3.12万元。

  【扶贫更精准】

  “一对一、多对一”帮扶全覆盖

  广泛参与即能“众人拾柴火焰高”

  小康不能留“尾巴”,促进富民增收最大的短板是低收入农户。目前扬州市人均收入低于7000元的人口有7.16万,其中80%在农村,这也是为什么市委、市政府要将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纳入“十件大事”的重要原因。

  实施精准扶贫,补齐农村富民短板是关键。扬州市委、市政府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出台《关于加快推进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确定实施创业扶持、就业援助、生活救助和政策保障“四大工程”,组织571个机关部门、2930家企业、26474名党员干部参与结对帮扶低收入农户,确保“一对一”或“多对一”帮扶实现全覆盖。

  有探索才能有创新,邗江区实施的“光伏扶贫”产业计划,就赢得了低收入农户的支持,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政府为我们办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好事,只要有太阳就能发电,发电后卖出去,我们天天就有收入,相当于政府给我们开了一个小银行,解决了我们家庭的实际困难,使我们能长期受益。”邗江区公道镇湖滨村农户王恩桃告诉记者,他家是村里的低收入农户,自己因病丧失劳动能力,家庭经济状况十分拮据。

  当地党委政府和党员干部筹集资金为他家安装了“屋顶电站”,王恩桃一家从此过上了用电不花钱的日子,每年还能获得3500元的净收入。邗江区委农工办主任马国慧介绍,针对低收入农户大多因病、因残或缺乏劳动能力致贫的实际,区财政设立了5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安装分布式光伏太阳能“屋顶电站”,每千瓦奖补4000元、每户奖补上限3千瓦。预计到2017年底,全区将有80%的低收入农户安装“屋顶电站”,实现“应装尽装”。

  农村贫困人口中,相当部分属于因病致贫,要实现脱贫就要有培植源头“蓄水池”,才能众人拾柴火焰高。仪征市刘集镇高彭村胡庄组居民俞礼芳的儿子前不久因胃出血住院治疗,医药费算下来有3600多元,几乎将这个本就经济拮据的家庭推向因病致贫的边缘,是镇里成立的“白龙关爱基金”为这个家庭化解了急难。

  刘集镇“白龙关爱基金”的资金主要来自于当地企业老板、镇村干部等,成立不到半年,已经得到了很多爱心人士的关注与支持,形成了“众人拾柴火焰高”良好社会效应。

责任编辑:王渊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