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施工,道观铁香炉破土而出

文献和考古证实:白云街古代曾是“道教一条街”

核心提示: “白云街工地挖出宝贝啦!”近日,一则考古消息在丹阳坊间传开,成为市民谈论的话题。记者11日从我市文物主管部门获悉,工地出土的文物为铸铁香炉,初步推断其年份为清代。

铁香炉解体为“三大件”

炉身上的“嶽”字清晰可见

香炉三足工艺精美

“白云街工地挖出宝贝啦!”近日,一则考古消息在丹阳坊间传开,成为市民谈论的话题。记者11日从我市文物主管部门获悉,工地出土的文物为铸铁香炉,初步推断其年份为清代。

铸铁香炉重见天日  

9月30日下午两时许,白云街中部北段北草巷东侧,我市老年大学新址施工持续进行中,工人们正冒雨进行下水道和化粪池施工。他们在挖掘作业中,突然碰到了一大团硬物。随后,“硬物”被清运上来,原来是几件巨大的铁制品。当意识到极可能是地下文物时,施工方随即向我市文物主管部门汇报。

我市文广新局和主管该施工项目的丹阳投资集团主要负责人得到消息后,均赶到现场协调指挥。为了对出土文物进行评判处理,我市文物主管部门邀请镇江博物馆提供援助,该馆考古队许鹏飞博士为此专门带人赶到现场。据他考证,出土文物为铸铁香炉,初步推断其年份为清代。为了保护出土文物,我市文物主管部门负责人当即安排装运,将铁香炉全部运往市博物馆妥善保护。

据了解,铸铁香炉出土时已残缺,分成炉身、炉耳、炉盖三大部分。炉身高约80厘米,直径约80厘米,三足铸造精美。炉身内灌满了泥土,炉身上有文字,由于被泥浆包裹模糊不清,但其中一个大的“嶽”字(岳的繁体字)清晰可见。炉耳原有一对,其中一只已缺失。炉盖同样铸造精美,其形状与古亭顶部类似,有六角六面。

香炉原是道观“东岳庙”的遗物  

铁香炉从工地出土的消息传开后,许多市民和网民十分好奇,有市民问:出土地点原来是“江苏省丹阳师范学校”和“实验小学”的校址,办学历史已经非常悠久,地下何来香炉?

对此,我市文史学者考证研究后认为:根据香炉炉身上的“嶽”字判断,基本可以确定出土的香炉是古东岳庙的遗物。

据清代光绪年间编修的《丹阳县志》记载,丹阳境内古代有三处东岳庙,一处在城东,一处在珥陵镇,还有一处在访仙窦庄。城东的东岳庙位于丹阳小东门桥东侧白云街一带。很明显,白云街出土的香炉应该就是这座东岳庙遗物。《丹阳县志》记载,这座东岳庙由宋朝贡士谈从龙捐地而建,明代正统年间被毁,道士唐初清、汤应泉重建。清代康熙年间,丹阳百姓捐资维修;雍正年间,知县宁承谟和绅士姜朝勋、周彦曾等重修,后毁于太平天国战火,光绪年间重修。后来,东岳庙逐渐湮没。

香炉是见证古城历史变迁的文物  

铁香炉出土后,市民再次热议白云街,古代的白云街到底是怎样一个场景呢?对此,八旬高龄的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韩梦庆解释道:白云街曾是丹阳道教聚居地。据他考证,昔日的白云街被宝带河分隔为东西两端,从西向东依次坐落着东岳庙、土地庙、陈司徒庙、火神庙、凝真观,坐北向南,依次排列,以致白云街几乎成了“道教一条街”。韩老说,东岳庙内主要供奉东岳大帝,传说,东岳大帝主宰人间善恶、穷富贵贱,主管阴间十层地狱。除了东岳庙,建于南宋的凝真观也是很著名的道观,明清时期游人如织,成为丹阳城内一大盛景。而白云街的得名,也跟道教有关,道教倡导庄子“逍遥游”,常以“白云”喻之,所以白云街名实义深。

我市文史学者认为,白云街工地出土的铁香炉,虽然文物价值不算高,但却是古城历史的重要见证,它见证了白云街由“道教一条街”向“教育一条街”的重要转变。据了解,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令各地兴办学堂,白云街的鸣凤书院由此改为官立第一高等小学(今实验小学前身)。民国元年(1912年),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吕凤子先生,为了倡导女子教育和职业教育,变卖家产,在白云街创办了私立正则女子职业学校。至1949年4月丹阳解放前,白云街上已有鸣凤小学、正则小学、正则中学、正则艺专、明德小学等众多学校。而吕凤子先生创办的正则系列学校,其校址正好在东岳庙旧址上。

(殷显春 蒋丹 文/摄)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