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镇丁庄村村干部在察看精准扶贫项目——太阳能发电系统的发电量和效益。(毛梦琪 萧也平 摄)
今年入夏以来,司徒镇丁庄村党委书记杭和秀有了一项“新任务”,那就是每天去村委会的光伏发电控制箱,看一看当天发了多少电,算一算挣了多少钱,“这就是我们的光伏发电项目,太阳能光板就安装在村委会的屋顶上。”
杭和秀告诉记者,丁庄村是个经济薄弱村。在各级的帮扶下,经过前期工作,今年6月25日,司徒镇光伏扶贫项目全部建成,隔天便与省供电公司签订了《购售电合同》,目前已经并网发电。该项目共涉及丁庄、屯甸、吴塘、张寺这4个村,总装机容量为201.135KW,总投入约148万元,预计年发电量为20~22万度,年收益20万元左右。其中丁庄村共投入省级扶贫资金60万元,装机容量为34.185KW,年收益约8万元。“今年7月1日起,我们村在光伏发电这块就有收益啦!夏天天最热的那段时间,每天能收入160~170元呢!”
丁庄村只是我市实施精准扶贫,推进强村富民工程的一个典型。五年来,全市上下紧紧围绕脱贫攻坚目标,聚合资金资源、聚集攻坚力量,精准发力,精准施策,推动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扶贫开发工作不断深化——完善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新一轮“扶村帮户”达新标行动扎实推进
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是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事关广大群众民生福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全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扶贫工作部署,坚持把扶贫工作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不断创新思路,创新方式,创新举措,形成了“党委政府主导、部门结对帮扶、企业挂钩协同、社会广泛参与”的扶贫工作机制。
为做好扶贫脱贫工作,推进强村富民步伐,市委、市政府于2010年起,开展了三轮“扶村帮户”活动,出台了《丹阳市脱贫攻坚三年行动纲要》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并成立了领导小组,对帮扶任务进行了分解落实,还多次召开推进会议,制订了一系列举措:强化投入带动,在市财政比较紧张的情况下,从2012年起连续五年每年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物业项目的建设和奖补项目的配套。不断强化追溯机制。在扶贫目标上,坚持帮扶对象不脱贫,责任主体不脱钩;在扶贫成果巩固上,对上一轮活动帮扶成效追溯三年,确保不返贫、真脱贫。各帮扶单位还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充分发挥部门、项目和资金优势,在这场攻坚战中强化帮扶责任,做到不脱贫不脱钩。此外,在扶贫工作中,我市既注重推动经济上脱贫,又注重推进精神上脱贫,促进扶贫与扶志的结合,用实际行动让贫困对象看到脱贫的希望、增强致富的信心。全市农村正在向村集体收入有保障、村民生活有改善、村容村貌有变化、干部群众有信心的目标不断迈进。
2013年至2015年,我市开展了第二轮“扶村帮户”活动,完成了117个经济薄弱村、5788户(10189人)的脱贫目标。2016年按照全省“十三五”扶贫开发规划,又启动了以镇江市“百村万户”达新标行动为目标的新一轮“扶村帮户”达新标精准扶贫工作,到2019年底,确保全市77个经济薄弱村年经营性收入达80万元以上,3411个建档立卡低收入户、5914名低收入人口人均纯收入达8000元以上。
精准扶贫重在精准施策——经济薄弱村扶贫路径向多元化转变,对低收入农户落实“一户一策”帮扶措施
精准扶贫重在精准施策。我市坚持扶贫路径向多元化转变,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坚持以镇(区、街道)为单位,通过“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经营出租,产权独立”的“四统一一独立”的形式,引导经济薄弱村联合建造标准厂房、商业用房出租;推进异地发展,对没有区位优势的薄弱村,按照“三集”发展原则,通过异地建设标准厂房、购买或建造门面房,以出租物业的方式帮助经济薄弱村获得稳定的经济收入;加快转型发展,依托现有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按照规划要求,提高资源产出效率;盘活存量,对集体已有土地、鱼塘和标准化厂房、仓储等物业项目进行提档升级,合理提高租赁或承包租金。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茅山老区的延陵镇东皇村,不远处的水稻田里,几个村干部正忙于后期田管。村党总支书记束和平告诉记者,2015年东皇村就通过村里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和机械专业合作社的平台流转了1500亩良田,用于粮食种植,由合作社的8位村干部分组耕种。他们对土地进行平整、休耕轮作,利用农机大范围作业,提高了农业效益,走上了规模发展之路。仅这1500亩土地,每年可为东皇村带来35~40万元的收入,为周边农户提供农机服务也能增加一部分的收入。
据束和平介绍,东皇村是一个纯农业村,以前村集体年收入不足20万元,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2013年起,在“百村万户双达标”活动中,市总工会挂钩帮扶东皇村,每年给村里提供20~30万元的项目资金。东皇村抓住这一契机,争取各方支持和国家农机补贴,上马了粮食烘干项目,新建了粮库,2013年~2014年,东皇村购置2台粮食烘干设备,主要为周边种粮大户烘干粮食,仅靠这一项,2014年村集体就增加了10万元收入,2015年,村里又新上了2台烘干设备。通过帮扶单位的帮助、村里提供粮食烘干服务挣得的收入以及其他一些经营性收入,2015年,东皇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60万元。村两委干部还到华晟农场、镇江农机学校接受现代农机培训。现在,东皇村两委干部人人都是开大型农机的一把好手。去年,东皇村利用20台套农业机械,通过提供农机服务、农田管理、粮食收购等实现了村级收入的大幅提升,村集体年收入达到了80万元,为一举摘掉贫困村的帽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低收入户脱贫,我市把精准识别、建档立卡作为基础,通过“一户一策”对建档立卡的低收入户落实了帮扶措施:对有劳动能力的通过创业就业途径实行开发式扶贫,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则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司徒镇丁庄村60岁的贫困户毛国强告诉记者,村委会不仅帮他家修缮了房屋,新购置了床和电视等,而且还为他办理了低保和医保。“现在我住的蛮舒服的,生活可比以前好多了,感谢党和政府的扶贫好政策,让我的日子越过越舒心了!”
扶贫开发成效明显——“双达标”成绩突出,“三大一新”为精准扶贫注入新活力
经过连续不断的扶贫开发,我市扶贫工作成效明显,双达标成绩突出,主要表现为“三大一新”,即贫困对象大量减少、脱贫致富能力大力增强、农村公共服务大为改善、农村社会治理得到新提升。
据市扶贫办负责人介绍,截至2016年底,全市77个经济薄弱村的村经营收入有27个村达到或超过了80万元,达标率35.1%。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达75.42万元,比2015年增加了3.28万元。全市纳入建档立卡的农村低收入人口3411户5914人,人均纯收入达到或超过8000元的已有1114户1661人,达标率32.7%;三轮帮扶活动已落实帮扶项目335个,覆盖高效农业、物业经济、合作经济、旅游休闲等多个产业,各类帮扶资金达2.5亿元。
在扶村帮户实施过程中,在各级和相关帮扶单位的支持下,还有力地实施了村庄整治、道路桥梁修建、文化体育设施完善、污水管网建设、公共卫生设施改造等项目,集中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现实问题。结合“三解三促”、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暖企惠民”活动的开展,市领导和帮扶部门的负责同志到村、到户走访调研上万人次,调度推进项目,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推动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进了农村政社互动,农村社会治理得到新提升,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
多年的扶贫实践表明,坚持治贫与致富相结合,坚持有效帮扶和长效增收相结合,是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关键之举。五年来,我市坚持扶贫理念向“造血式”扶持转变,对经济薄弱村,坚持项目化帮扶,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思路,因地制宜兴办物业或发展产业。对低收入人口,坚持精准扶贫开发,有创业能力的帮助其落实增收项目、实现创业,有就业能力的帮助介绍安排务工、实现就业,确无劳动能力的落实保障政策、实现“兜底”,因病因灾或因残返贫的,帮助落实社会救助、实现救急难,有效地推进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到目前为止,我市已对533户扶贫户落实帮扶项目147个,到户帮扶资金522万元,落实社会救助资金400多万元,有57个经济薄弱村建立了爱心基金,爱心资金金额高达290多万元。(庄英 须俊 佩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