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与东海、黄海激越交汇处,狼山诸岛屹立于浩浩江面。当空俯视,江苏南通崇川,恰如一粒明珠点缀江海。五代设郡,古曰静海。秋日泛舟,水亦多情。看南大街璀璨灯火,听濠河岸人声鼎沸,此地再不复当年从海底成陆般悄无声息。地理意义上的通城“腹地”,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3.78亿元,增长8.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9.61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等6项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南通第一。这是区区100平方公里土地上创造的价值。位处主城核心地带,一粒明珠,也必须发出太阳的光辉。这样的自信背后,是一场方兴未艾的“经济创新突围”。
由“腹地”变“富地”创出城市转型路径
在南通国际贸易中心一楼“YM生活馆”,女主人徐慧通常这样向客人介绍新型亚麻混纺服装:“你瞧,双手使劲儿搓,起皱了,不一会儿又恢复原状。”
徐慧是南通业盟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经理。2010年,业盟公司在楼上15层租下160平方米,开发麻棉毛天然纱线及服装,今年出口贸易额达6000多万元。
在它身后,整个贸易大楼拥有61399平方米商务用房和高达90%的入驻率。区商务局楼宇科科长陈婧说,单这一栋楼,去年税收就达2.8亿元。
地处通城腹地,当城市化发展到特殊节点,必面临资源、土地、环境等诸多制约。如何在“新常态”下保持新增长,成为考验主政者的难题。“主城区面积小,但各类要素集中,发展楼宇经济对区域经济起着重大撬动作用。”崇川区区长陈俊说。
为此,崇川5年来先后筹集50多亿元,把不符合主城区产业规划企业迁出,付出年减少工业产值100多亿元的代价,腾出4500多亩新兴产业用地。阵痛之后,一批商务服务、软件与信息技术、科技服务、服务外包、金融服务及文化创意等产业大楼迅速崛起,成为崇川转型升级的“提速器”。
20岁出头的调试工程师徐彬彬常常要埋首许久,耐心测试机器人抓取直径1毫米小螺丝的精度。他所在的北航某博士团队,在南通产业技术研究院600平方米场地内精研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今年完成营业收入2000万元。在研究院党支部书记季燕霞心中,20万平方米的研究院大楼,正是为集聚人才,打造辐射影响全国的科技创新中心而生。
▲南通产业技术研究院
作为南通最早发展楼宇经济的区域,崇川的路径选择颇具样本意义。通过明晰科技港、外贸港、创意港等一批专业化楼宇定位,形成“一楼一产业主题”的发展格局,让各类新型业态、都市产业悄然成势。可可空间、左岸文创、BU集团等知名企业齐聚南通,一座座空间集约的楼宇,成为一个个吸金纳银的巨人。
倾力发展“不冒烟的GDP”,崇川优势日益凸显。截止今年7月,崇川区单体3000平方米以上商务楼宇123幢,总建筑面积320万平方米,楼宇内入驻企业7253家,累计新增693家,实现全口径税收23.78亿元,其中区内纳税10.49亿元,每平方米税收贡献率达741元。
从“制造”到“智造”塑造产业创新灵魂
切割、焊接、涂装……在南通中远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船体车间内看到,一支支机器手臂正在规定轨道上不停地挥舞,各类焊接部材按照设定的程序被熟练地焊接在一起,并顺着传输设备依次自动分类摆好……随着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投产,南通中远川崎部分工序的生产效率提高40%以上,不仅降低了人工强度、提高了安全水平、改善了生产环境,更提升了产品质量。在今年七月国家工信部发布的《2017年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名单》中,南通中远川崎《基于两化深度融合的智能船厂建设》项目成功入选,成为船舶行业唯一一家智能工厂解决方案试点示范项目的企业。
公司负责人仇挺介绍:“大力推广应用机器人、实施智能制造,是船企提升生产效率、增强内生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随着劳动用工成本的攀升,船企采用自动化设备是大势所趋,智能制造必将给造船业带来革命性变化。”
创新的内涵,可以和若干关键词紧密相连。但对崇川来讲,首先意味着“效益”。若无法突破地域限制,若不能提升单位产出,一个“弹丸之地”的经济腾飞几无可能。今日的项目就是明日的供给。创新,已然成为增量发展紧抓不放的“牛鼻子”。聚焦创新抓项目是崇川上下的共识,这从今年区全委会期间书记点赞的一个高新项目可见一斑。
视界医学远程诊断平台项目总投资1000万美元,可与医院整合资源实现在线、离线阅片、出具诊断报告,给患者提供在线影像诊断和咨询服务。“要打造创新高地,就得把这些科技含量高、成长空间大的新兴产业项目牢牢抓在手上,尽心尽力去培养。”崇川区委书记吴旭当时感慨说。
在此基础上,崇川聚力做强存量经济能级。出台《扶持工业发展的系列政策》鼓励企业技术改造、科技创新、两化融合等,年扶持资金达1000万元。推进重点骨干企业扩能升级,醋纤等企业成为世界级行业巨人,富士通收购AMD海外优质资产成为产业领军,金通灵等企业上市成为资本链航母,全区近两年已有6家企业挂牌新三板。开展科技创新“1050”行动,加快企业向产业链高端攀升。
▲金通灵
聚力创新,引来发展嬗变。2017年,截止八月份,崇川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54.25%,同比增幅5.8个百分点。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6%,同比增幅0.12个百分点。基本实现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拥有高科技企业在规上工业企业数中占比居全市首位,规上工业企业销售利润率持续列全市第一。
让“沪通”成“互通”澎湃项目建设动能
上海,一个创造经济神话的魔都,各类资本活跃的热土。无论是从苏通大桥、崇启大桥还是未来从沪通铁路大桥跨江而过,崇川都已全面融入上海一小时经济圈,90分钟时空半径内上海两大机场均可通达。服务接轨上海,澎湃起崇川发展新的动能。
9月,蒙蒙秋雨中的同济(南通)科技园工地上,建设工人们奋战犹酣。在C区5栋一楼工地,刘兴用弯着腰,和十几位工友一起,紧张忙碌地砌着室内填充墙。他或许知道,待到明年下半年,这栋建筑就将竣工投入使用,而他或许不知道,崇川与上海跨江合作的宏图,正由他和工友们绘就。
同济(南通)科技园在崇川投运后,将用于建设各类创新孵化器、加速器及研发生产载体。首期计划引进来自上海同济科技园内企业10多家,预计园区产值将不少于18亿元。
一方是上海市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一方是南通市主城区,两地“联姻”,让“沪通”变“互通”,正是崇川近年实施服务对接上海战略当仁不让的使命与优势。
面对多重国家战略叠加新机遇,江苏对南通建设上海“北大门”的新定位,崇川早已感受到这波发展浪潮的临近,全力实施经济集聚发展的新突围。
以产业引进和项目建设为主抓手,围绕高端智能装备、信息技术、科技服务等重点产业,加强与上海对接。截至8月底,全区重点推进的对接服务上海产业项目有39个,计划总投资90.6亿元,2017年计划投资25.1亿元。
以推进园区合作为突破,积极与沪共建“大院大所”和科技服务平台。除同济(南通)科技园外,上海软件园南通分园、上海交大“一基金两基地”、复旦科技园南通技术转移创新集聚区等多个共建项目正在紧锣密鼓推进中。
“要从‘服务上海’中‘发展崇川’”。崇川区《对接服务上海行动计划(2017-2020年)》明确,持续实施产业转型、园区合作、科创提质等6大对接行动,努力把崇川建设成为南通接轨上海的示范区、高科技成果的转化区、高层次人才创业的首选区--“2020年力争实现‘43221’目标,即引进资本投资400亿元、推进重点产业项目300个、吸引上海高层次人才200名、建成科技研发及服务平台200家、与上海大院大所大学合作项目10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