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中国大数据产业联盟正式成立 大数据让物联网更灵动智慧

核心提示: 昨天下午,感知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众多国内外知名大数据领域专家与企业家们一同见证了感知中国大数据产业联盟的正式成立。

昨天下午,感知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众多国内外知名大数据领域专家与企业家们一同见证了感知中国大数据产业联盟的正式成立。

据介绍,大数据产业联盟由浪潮集团与爱立信、思科、诺基亚贝尔、中电海康、合合信息、华云数据等知名业界企业共同发起成立,这标志着联盟将联合合作伙伴发挥各自的数据资源、科技资源、创投资金和人才培养等优势,加强技术创新、共同推动大数据双创,吸引更多中小企业落户无锡,加速“智慧无锡”建设进度。

作为联盟的首要发起人,浪潮集团与无锡渊源颇深。早在去年年底,无锡市政府与浪潮集团便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大数据领域展开深入合作,共同推动浪潮大数据总部在无锡落地,力促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今年8月,浪潮大数据产业园正式在无锡太湖新城揭牌,在新城核心区建设感知中国大数据交易中心、大数据研究院、众创空间-孵化器等主要载体,重点引进培育优质大数据主业项目,带动以大数据采集、加工、分析、应用为核心的产业链条落户无锡,促进大数据流通与交易,最终构建无锡“大数据+”产业生态圈。其中,双方共建的浪潮天元大数据创客中心已投入使用,将在我市落地浪潮“公司+创客”模式。据悉,整个产业园项目计划通过3-5年时间,形成年产值500亿元,年纳税20亿元且具有无锡特色的大数据产业园,带动约1万人就业。

昨天,2017世界物博会感知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无锡成功举办,众多业内大咖齐聚一堂,热烈探讨大数据发展趋势,共同探索大数据产业生态。

近两年来,大数据被公众广泛讨论,甚至成为不少商家宣传营销的卖点。毋庸置疑,智能设备的发展和普及,使海量的数据采集成为可能。但大数据并不是单纯的“数据大”,它更蕴含着一种计算和思维方式的转变,想要发挥出大数据的洞察力,还面临着采集、管理、分析数据的挑战。这些障碍如何破除?大数据在未来将如何应用,能否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在昨天的论坛上,这些问题得到了一一回应,人们对大数据的认识也更加清醒。

有了大数据的助力,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将更加稳健有力。我们欣喜地看到,物联网+大数据正带来各行各业的产业结构变革,大数据正在为更多行业提供转型升级的新契机……

  大数据到底是怎样给传统产业“赋能”的?

  徐宏伟 浪潮大数据公司总经理

众所周知,眼下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产业3.0”的时代,这个时代需要把我们传统的产业和新的产业衔接,形成新的商业社会形态。在这里面,大数据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举几个例子。山东有个红领集团,是做定制西服的。一开始要靠人工去量,才能做出非常合身的衣服。但是定制服装也会遇到效率问题、成本问题,现在他们正在研发一个新产品“魔幻工厂”,一辆大巴每天行驶在城市的街头,你随时可以上去量体裁衣。这里面有很多物联网技术,大约有几十项指标收集起来,就可以做更多的分享挖掘。

在山东农村章丘有一个村,村里面几百年来手工打铁,做的铁锅非常棒。我们联合了一家做电商运营的公司,通过收集大量厨房用品数据信息,对产品定价做分析,做挖掘,最后在电商平台上进行推销和推广,现在这个产品已经成为爆款。

现在,浪潮公司有一个“公司+创客”的产业模式,因为各行各业数据收集太困难了,我们希望找更多的合作伙伴将这些数据聚集起来。另一方面,我们希望将数据资源释放给创客们,帮助创客进行大数据的产业创新。浪潮去年已经拿出100亿元创投基金,和合作伙伴一起向创客提供资金支持和项目对接。

我们在无锡也落实了一个很好的项目。上个月,我们的无锡大数据产业园进行了启动仪式,在无锡,浪潮将围绕着制造业企业的数据进行深入挖掘服务,希望形成一个专业园区,向无锡、江苏乃至全国制造业企业提供有效的大数据服务,和众多大数据创客们一起推动产业的发展。

  大数据“动”起来可实现海量数据变现 

  申继真 诺基亚贝尔全球服务事业部高级副总裁

大数据概念形成多年,产业化已有一段时间,但如何实现海量变现是业界关心的问题。要达到这一愿景,大数据必须拥有4个“大V”即Volume(规模性)、Variety(多样性)、Velocity(实时性)和Value(高价值)。移动网络承载着数以亿计的用户,其中呼叫、上网、交互甚至位置数据均可完成全网动态采集,但采集数据不是终点,分析数据才是目的。

回到2012年,诺基亚贝尔公司参与广东移动大数据运营平台的建设,承接共享层的构建。5年的时间,这个原本只是用于提供内部服务的平台,如今已发展成一个承载了1.2亿用户,接入数据量从每天10TB猛增至每天300TB的平台,能够帮助企业缩短70%的应用开发成本,已经为120家企业带来每年超过10亿元的经济价值。诺基亚贝尔公司用了700多台服务器实现了1200多个面向不同行业的数据建模,这就是“万物互联”在大数据领域的具体体现。

在物联网时代,所有企业都面临数字化转型,大数据发挥数据存储、关联分析及建模功能。以前常谈到“数据孤岛”,就是因为未将大数据向移动化推进。当实现从人到物的连接,连接的对象、体量和价值都会发生变化,便可用移动大数据的力量促进物联网产业链的提升。将传感装置与基站机房多媒体网关相连,采集不同的环境数据,经过移动大数据平台的运营,输出多行业的定制服务报告,便是物联网数据变现的初步实现。完全可以大胆猜想,未来移动大数据的融合不再是大企业的专宠,将渗透到日常生产生活中,再结合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必将提高数据的效益和整个物联网的市场价值。

  大数据是水,未来我们将逐水而居 

  徐明 银杏谷资本合伙人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五年前家里的智能终端有多少?可能大概三四个差不多了吧。而现在,每个家庭光是智能手机可能都不止这个数了。其实在未来,我们的预测是每个人平均会有100个左右的物联网触角,这些触角会帮助我们收集相应的数据,最终来支撑整体大数据的实现。

新制造是下一步发展的重点。物联网刚面世的时候,最早用的是政府,大数据也是一样,因为工业所蕴含的体量是非常大的,这里面蕴藏着巨大的机会。阿里巴巴的王坚博士有一句名言,没有互联网的制造业就没有未来,没有制造业的互联网更没有未来。企业智能化是1,我们的服务和其他的都是0,但1+0可能是10,如果没有企业智能化这个1,后面的0也就没有了意义。今天真正在强化智能制造、大数据概念的都是传统的大企业,因为在大数据时代,更加需要有行业资深背景的人才能设计出合理的场景,然后去做数据分析和提炼,绝对不是单纯的大数据技术人员拍脑袋出方案的,所以这个时候需要产业的深度融合。

大数据是水,未来我们很可能“逐水而居”。产业互联网的春天就是在线化、数据化、智能化。从以前的智能制造概念到现在水乳交融,做智能制造不是减少几个工人,不是简单的自动化水平提升,而是用互联网大数据重整产业的生产流程,机器换人不是目的,机器换人只是效率提升的一种方式。

马云提到“一切业务数据化,一切数据业务化”,这个过程就是云化的过程,但它需要很多工具和概念,我相信当一切业务数据化的时候,人工智能就会有真正的应用。

  大数据的尽头是使生活更富有智慧 

  王岩松 首创资本首席运营官

当我们提及“大数据”时,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说的数据本身,而是大数据究竟能为我们带来什么?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在美国天文物理学界有一句话:数据不是信息,信息不是知识,知识不是理解,理解不是智慧。其实从数据最终演义到智慧的纷繁过程,也正是大数据逐步发展的历程。今天的论坛,希望借由两家中美大数据企业的案例,来为大家厘清大数据影响我们生活的一些方式。

第一家公司名为UberMe-dia,这是美国孵化器的鼻祖,其强项是利用移动大数据来为商家提供精准的客户分析与商业推送。移动数据的重要特色便是可以提供位置信息。这家公司在此基础上将数据的外延扩得更广:追踪人的来龙去脉,通过你过往的历史讯息,包括购买信息和购物习惯等,综合分析出你为何来到此地。这样从数据到讯息再到对个体的了解,便可为商家提供很精准的潜在客户分析,也可以为潜在消费者提供精准的广告推送,从而实现共赢。

第二家公司叫誉存科技,是由几位中国科学家归国后创立的,主要针对金融行业的风险控制。风投在决定是否对一家企业进行投资前,肯定会对这家企业做尽可能完善的风险调查。但是以往大家十分苦恼信息的不全或是混淆,难以作出精确的判断。这是因为国内企业的数据量不足、不透明甚至不真实。在这种情况下,誉存科技通过广泛收集该企业相关人员的所有数据并进行深度解析,来实时控制潜在风险,这就是大数据在具体行业中的成熟运用。

  大数据使人工智能的价值不断提升 

  朱频频 小i机器人CEO

人工智能迄今为止已发展到了第61个年头,也曾经历过不止一次的低潮期,目前正处于再次爆发期。对于大数据与云计算而言,人工智能是具体应用,前两者的存在与深入发展,使得人工智能的价值不断提升,应用也会更加广泛。

我们做的是机器人的大脑,并不是做机器人的外壳与形状。智能机器人有很多应用场景,公共服务场所、影业网点和政务办事大厅都有广泛使用。在长期使用的同时,当地的大量数据自然就留存了下来,技术人员可以通过对数据的再次加工提高人工智能的能力。现在大家谈论人工智能更多关注的是基于机器学习的人工智能,尤其是先进的机器学习技术,会很大程度地对语音、会话、计算机视觉等技术产生影响,而这些技术本身也是数据,可以促进各个产业的发展。

在物联时代的人工智能,出现了更多互联的载体,通过手机APP、微信、网站发挥更多的作用,而这些载体也同时是传播讯息、沉淀数据的所在,人工智能与载体数据的潜在结合,更是会生发出无数可能。此外,人工智能更多地可用于智慧城市建设,范围极广,而在运用时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应用场景,而这个应用场景又能够不断地产生真实有效的数据,这些数据可以优化各种算法与知识,从而形成正向循环,不断丰富人工智能的内涵。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