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家住丹桂园的市民邓女士向本报记者反映说,她6年前来到开发区某商业银行网点,准备将8000元积蓄购买一款理财产品。该银行工作人员向她热情地推荐了一款6年期的分红型保险,并号称收益肯定比银行储蓄和理财要高。结果,今年8月到期后,邓女士来到该银行取款,看到利息立马傻了眼:6年下来利息总共1300多元,比当时工作人员所说的高于银行利息的说法少了很多。这下,她觉得上了当吃了亏,早知道还不如存个定期划算,同时想提醒市民不要再掉入此类陷阱。
针对邓女士碰到的问题,记者立即进行了实地走访,也确认了她所说情况属实。然而,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邓女士所买的这种保险产品,也就是业内所称的银保产品,如今基本在我市每个银行网点都能寻觅到踪影,而且为数不少银行还将这种产品作为所谓热销产品进行重点推荐,纷纷宣称这种产品安全性高、收益好,可以与银行理财产品相媲美,甚至收益高于普通理财产品。
然而,从邓女士亲身经历来看,这种银保产品并非很多银行所说的那样。在某银行,记者也撞见了一位50多岁的大婶,气愤地向工作人员诉说所购的银保产品收益不够好,甚至想退出这一理财产品。
风靡当下的银保产品,究竟是香饽饽还是烫山芋?记者为此请教了市保险协会秘书长朱俊华。他客观地分析道,银保产品归根到底是一种保险产品。它与银行理财产品的区别主要在于:保险理财除了存款、债权等资产外,还可以购买股票;而银行理财资金主要投向于存款、银行间资金拆解及逆回购、债权及非标资产,其中大部分投向债权领域。从这个就可以看出,银保产品的收益风险要比银行理财产品大一些,不确定性也更大。
那么,为何这种风险性保险产品如今在银行卖得很火呢?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银行理财经理黄小姐透露,当下各银行执行的一年期存款利率才2%都不到,对于市民们的吸引力不高。而与此同时,很多银保产品号称预期收益率能达4%甚至5%以上,有的产品还附有保障功能,再加上不少银行并未向市民明确说明该产品的风险属性,所以青睐于此种产品的市民数量非常可观,销售情况也很不错。
不过,我市接连出现的预期收益事件也说明,买银保产品时必须多长个心眼,要根据自身及家庭情况,选择真正适合的产品。朱俊华提醒市民,大家也不要"谈虎色变",购买银保产品至少要搞清楚三方面:第一,要明白买的是一款保险产品。银保说白了是一款保险产品,银行只是代销渠道。以万能险为例,它适合有稳定持续收入、有一定投资意识及风险承受能力的人;此外,投资者对万能险的收益回报最好有中长期准备,所谓中长期至少应在5年以上。第二,要明白银保产品投资回报具有不确定性。譬如,万能险在最低保证利率之上的投资收益是不确定的,利益演示包含高档、中档、低档及单利、复利之分;而且,万能险收益受投资市场影响大,高收益不一定能长期维持。第三,要知道存在退保风险。譬如,万能险需扣除初始费用、风险管理费等诸多费用,一般来讲前几年保单个人账户价值较低,如果投资者没达到一定期限就提前退保,可能收益损失会较大,甚至本金都会有损失。
(嘉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