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测页岩气前的录井、测井,我们的一根电缆都可以搞定。”江苏华能电缆公司“掌舵人”陶明近日接受采访时自豪地说。
近10年间,他带领公司成为行业内一支“特种兵”。如今,华能生产的承荷探测电缆已占全国“半壁江山”,为我国的页岩气开采提供了所有的泵送射孔电缆,并参与三项行业规定的制定。今年,陶明还带领公司团队打造“智慧油田”,在国内率先采用光纤测井电缆,让华能走在全国前列。
曾在酒泉当兵四年
“企二代”做电缆行业“特种兵”
和不少直接子承父业的“企二代”不同的是,陶明开始并没有走上企业管理这条路。
陶明1972年出生于高邮,1989入伍,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服役,当时隶属于国防科工委。
“我在部队服役4年,回到高邮后又在银行干了7年。”陶明说,2000年,父亲让自己进入华能的时候,企业面临一堆亟待解决的问题。当时,企业情况并不好,改制试点后人才、业务逐渐流失,父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父亲对我说,他为这个企业倾注了一生的精力,华能就像自己另一个儿子一样,不忍心看它走丢了。从小我就在厂里玩耍,熟悉每一个角落每一棵花草,对企业有着很深的感情。从那一刻起,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拼尽全力,让企业重新焕发活力。”
陶明进入华能电缆公司后,并没有直接掌舵企业,而是选择从市场营销做起。“到华能的最初几年,我负责市场,经常要出差,东奔西跑很辛苦。之所以能够坚持下来,这和当初在部队所接受的磨砺不无关系。”陶明说,四年当兵的经历,对他的人生起了基石般的作用。
2008年开始,陶明正式“执掌”华能电缆公司。作为新时代的创业者,陶明清醒地意识到,如果将企业定位在常规电缆生产上,企业面临的竞争对手多,利润微薄,长此以往企业会被拖垮。
“创业难,守业更难。”陶明审时度势,决定从“常规队伍”中抽身而出,做专攻特种电缆的“特种兵”。
在做市场推广期间,陶明敏锐地发现,国内很少有能生产承荷探测电缆产品的企业,因为技术要求比较高,当时使用的产品基本依赖进口。发现这一市场盲点后,陶明决定集中全部资源进入油气勘探行业,把核心产品定位为承荷探测电缆,在电缆细分市场开拓出一片天地。
成为行业“领头羊”
扬州造电缆助力神舟飞船
绘制蓝图容易,但在实际操作中,陶明带领的团队没少碰壁。
“我们当时瞄准的是配套‘三桶油’,门槛很高,研发产品必须高标准、严要求。”陶明说,当初,华能融资120万美元,从德国克虏伯公司进口了一台高档数控电缆检测设备,同时聘请了德国和荷兰专家提供技术指导。在产品攻关过程中,摸着石头过河不知深浅,不知道做坏了多少电缆,有些技术人员因为受不了而走人。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华能生产的承荷探测电缆产品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成功销往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国内大型企业。目前华能生产的承荷探测电缆占国内市场份额“半壁江山”,成为行业“领头羊”。
为了打开市场,他们将第一盘电缆送到江苏油田免费试用。对方工作人员剪下电缆的外皮,里面的钢丝全都散开了。陶明至今记得,当时自己的脸火辣辣的,羞愧难当。他二话没说,让员工收拾好电缆回到高邮。经过一个月时间,当他们再次来到江苏油田时,得到了这样的评价:“你们的电缆和进口的质量差不多。”
有一次,陶明发一盘电缆到新疆去。卸货时,发现电缆被摔扁了。为了保证质量,他坚持退货,打动了对方。这些年,陶明一直坚持质量第一,绝不为客户提供不合格的产品。人才引进方面,也不惜成本。在与多家高校合作的过程中,陶明在工资收益外,还拿出利润分红进行回馈。
2016年10月17日7时30分,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这是中国第6次载人飞行,飞行时间长达33天,是历年来最长的一次飞行任务,飞船所用的电缆便来自华能。1984年,华能电缆就首次运用于东方红2号试验通讯卫星发射。
正打造智慧化油田
研发首个光纤测井电缆
页岩气很早就已经被人们所认知,但其采集比传统天然气困难。随着资源能源日益匮乏,人们逐渐意识到页岩气的重要性。
“我国页岩气开采核心技术是继美国和加拿大之后,第三个使用自主技术装备进行商业开采的国家。我们为我国的页岩气项目从试验、到开采,配套了所有的泵送射孔电缆。”陶明自豪地说,泵送射孔电缆的施工条件非常苛刻,因为电缆处于动态下还必须保持高密封、高抗压,需要各项参数达到设计要求方可使用,而华能电缆完全胜任了这一任务。
“我们紧盯国际油气勘探前沿技术,深入施工现场了解用户需求,始终超前同行研制新产品引领行业方向。”陶明说,今年己经研发出光纤承荷探测电缆,凭借光纤特有的分布式采集、传输数据大的优势,助力国家打造智慧化油田战略。
“我们是全国第一家研制光纤承荷探测电缆的企业,这项技术的使用,促使华能电缆超前发展了三至五年。”在采访的尾声,陶明表示,油气勘探仪器装备更新、淘汰的速度很快,华能要想生存下去,只有带领团队在创新的道路上永不停歇。
通讯员 邮萱 扬州发布记者 张旭 屠明娟 丁蕾
编辑 于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