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棚改新居 过美好日子——市民张士英的幸福生活

我家这五年(1)

核心提示: “要不是借着政府的‘东风’,赶上了棚户区改造的好时候,这样地段的新房,真是想都不敢想。”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丹阳打下了坚实的发展基础,人民群众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今日起,本报“喜迎十九大奋进看丹阳”新闻专题将推出“我家这五年”子栏目,让市民讲述五年来自己的故事,见微知著、以小见大。如果您愿意分享自家这五年里发生的故事,请拨打新闻热线86983110。

张士英在打理家中的绿植

随着9月的临近,我市的气温比起之前稍显“温柔”,可73岁的居民张士英还是热得汗流浃背。这两天,她正和老伴忙着搬进新家。

“要不是借着政府的‘东风’,赶上了棚户区改造的好时候,这样地段的新房,真是想都不敢想。”在南北通透、基础设施完善的新房里来回转悠着,再回想起曾经住过的棚户旧屋,张士英满脸的笑意藏也藏不住。

五年前,张士英一家五口还住在白云街北草巷8号,一个90平米出头、翻新于上世纪80年代末的二层简易砖房。虽说这里曾是她与丈夫累了、苦了后休息的港湾,是儿子成家立业的原点,也是后来三世同堂的欢乐园,可与之相伴的,还有因空间有限、卫生设施不齐全,上厕所只能去公厕的无奈;夏季一到,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的尴尬以及临街生活的吵闹不休。“因为地势低,一到下雨天,平台就会漏水,屋里的墙皮就跟着剥落,几道裂缝也从天花板和地面延伸开来,装修重弄了2次,时间一长还是老样子。”张士英说,虽然之前的居住环境不尽如人意,可考虑到自家的实际情况,买新房的念头也只能在脑海里一闪而过。令她意外的是,2012年年末,为改善棚户区居民生活质量,刷新市区“颜值”,市委、市政府决定对城河北路西侧旧城区进行改建,自家就在被征收范围内。欣喜之余,2013年6月,城河北路西侧旧城区征收签约工作甫一启动,她家便积极配合,成了头一批签约户。

因为自家的旧房分上下两层,且各有一本房产证,签约后,张士英和老伴以一楼的50余平米选了荣城国际9号楼一套94平米的在建安置房,儿子则以二楼的40平米选了练湖新城一套84平米、附带阁楼与车库的现房。“在老城区生活久了,对这儿有感情,而且这儿离超市、商场、公园都近,公交车也多,对老年人来说比较方便。”说起情愿等上几年的原因,张士英心里有自己的一本账。

自那以后,只要没什么事,张士英几乎每天都得和老伴来到荣城国际瞧上两眼。看着自己所选的9号楼从清地基、浇地梁、砌主体到填土夯实、封顶铺电路,拔地而起的除了现代化住宅楼,还有张士英内心深处对美好新居的日渐期盼。经历了三年零八个月的等待,今年3月5日,张士英与老伴如愿拿到了新房的钥匙。而后,经过3个月的装修、2个多月的通风透气,不论是欧式的顶灯、柔软的沙发、素雅的墙纸,还是宽敞的厨房、干湿分离的卫生间和老伴一心想要的小书房,都成为了现实。

“拆,是为了建造更好的。旧城改造不仅让我们这些老年人住进了现代化高楼,城市的道路也愈加宽阔、环境更清爽,相信今后的日子必然会越来越好。”看着亮堂堂的新居,张士英信心满满地说道。(朱军 丽娜 文/摄)

1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