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60亩茭白在6月份就销售结束了,由于今年茭白的批发价格太低了,算下来我第一茬茭白就亏了十多万元。”昨天上午,司徒镇吴塘上前庄村茭白种植大户郑和新一脸忧愁地告诉记者,他种植的是双季茭白品种,在六月份销售结束后,通过重新育苗管理,到11月份还可以再采摘一茬茭白。可眼下,他却放弃了茭白的育苗种植。
上前庄村地处我市丘陵岗地,与丹徒区交界。四年前,30多岁的郑和新承包了组里的六十亩低洼岗地专门种植茭白,并从浙江引进了双季茭白这一品种,使得茭白在6月份和11月份可以分两季进行采摘上市。今年四月初,记者随司徒镇农业部门工作人员曾来该村走访郑和新,当时正在茭白田里忙碌的郑和新告诉记者,还有两个来月,茭白就可以上市了,到时让记者前来拍摄茭白丰收后的采摘场景。现在,郑和新为何要弃种茭白呢?
说起今年双季茭白市场价格低迷的原因,郑和新认为,主要是去年下半年以来苏北及安徽等地的茭白种植面积大增,造成今年六月上市的茭白明显供大于求。他告诉记者,去年茭白上市期间的批发价,每斤卖到1.3~1.8元。但今年茭白批发价大幅走低,每斤只有0.6~0.8元。“今年我的60亩茭白基地,光复合肥、尿素等农资成本就达五六万元,而且土地租金价格也不便宜,每亩承包费要570元。”他说,虽然采用了种养结合模式,在茭白地里套养了部分小龙虾,但卖龙虾所得的一万多元,很难弥补茭白价格低迷造成亏本的缺口。
据了解,郑和新的60亩茭白田承包期为十五年。在前几年的茭白种植中,市场价格和效益还算稳定,“正常年景,一亩茭白的产量有四五千斤,亩均茭白效益有两千元左右。”郑和新告诉记者,茭白属于高产量、高效益的经济作物。如果三年里有一年赚了钱,即使出现市场价格波动,种茭大户也不会轻易放弃种植。目前,困扰茭白种植大户的最大难题是用工短缺,因为茭白的田间管理很繁杂,除了下地育苗、打叶、施肥、治虫等外,还要日夜保证田间用水需求。
“现在农村四五十岁左右的人大都进厂务工了,六十岁以上的老人虽然可以从事农田除草等田间管理活计,但是对于茭白采摘来说,由于体力活不轻,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一般难以胜任。因此每到茭白采摘季节,雇请合适的茭白采摘工就成了茭白种植户较为棘手的问题。”郑和新还向记者透露了这样一件事:有个村一位种植十亩茭白的农户,因为今年茭白的利润还不够支付雇请茭白采摘工的费用,竟然不愿采摘,宁愿让茭白老在地里。
采访中,记者问郑和新下一步发展有何打算?他表示:农业转型还得围绕市场需求不断探索。他打算对原来的茭白田进行改造,用以专门养殖小龙虾,使其与周边经过加宽后养殖小龙虾的一片水塘,形成连体的龙虾养殖区域。这样不仅成本低,产品上市时间也比较短,今后自己准备在发展这一短、平、快增收项目上做些文章。
(蒋须俊 毛梦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