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带领群众铲除“穷根” 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山村脱贫路上的“老兵突击”

核心提示: 来到镇江市丹阳开发区祈钦村,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发展新面貌。

随处可见的绿树成林,漂亮的新居拔地而起,一条条水泥路通往每家每户的家门口……来到镇江市丹阳开发区祈钦村,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发展新面貌。然而这里曾是丹阳的贫困村,巨大的变化,与该村的“当家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祈钦村下辖自然村18个,现有人口3300多人。因地理位置偏远,多年前,在外村人的印象中,祈钦有“两多”,一是残疾人多,二是光棍多。

徐双春今年60岁,是位退伍老兵,从1993年开始任祈钦村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24年。

“说到底还是穷啊,村民生病了看不起,拖着便成了残疾,一些穷人家的儿子因为没钱也娶不上媳妇。”徐双春说,由于村子属于丘陵地区,田地落差大,严重影响农业生产。村民们靠天吃饭,这种状况徐双春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1995年,他开始发动每个村民小组筹资挖塘,将雨水储蓄进水塘,干旱时就抽水入田。3年后,塘坝工程顺利完成,祈钦村的粮食也开始得以稳产高产。    

为了进一步改善村级集体收入,彻底铲除“穷根”,徐双春又带领村干部以村集体的名义开办了祈钦茶厂、印刷厂和锁厂。2000年,他因地制宜,把丘陵劣势变为发展优势,创办了苗木合作社,将村民手中的抛荒地流转到村委会名下,再将这些土地出租给外来的花卉苗木种植大户,村民则获得稳定的土地租金。除了流转土地,徐双春还把20世纪70年代村办企业的老旧厂房、设施等全部翻新,与土地一并出租给外来企业,盘活了村里的闲置资产。目前,仅租金收益一项,祈钦村每户村民每年可拿到近1600元。    

改善水利、盘活闲置资产后,徐双春的发展干劲更足了。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祈钦村先后铺设了20多条水泥路,基本实现了“村级公路组组通”。2008年10月,趁着沿江四镇区域供水管网建设的机会,徐双春多次跑有关部门沟通,最终敲定了祈钦村的“引水工程”,让村民们也喝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

随着一项项发展举措的扎实推进,2015年,祈钦村人均纯收入已达到21800元,跃升到了丹阳村级经济发展的中上游位置,彻底摘除了“贫困村”的帽子。2015年4月,该村被丹阳市委、市政府评为“老区建设扶贫开发先进单位”。

除了在发展村级经济方面“走在前”,徐双春还对社会事业、慈善事业倾情倾力。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他就以个人名义对村里的两户困难家庭进行帮扶。在担任合并村书记的16年里,他每年都将上级政府发放给他的工作奖金用来扶贫帮困。每当村里有村民罹患重病,他都会发动党员干部献爱心,并自己带头捐款。2011年,村里建造自来水管理站,他带头捐了10000元;2013年推行为民办实事工程,他又带头捐款10000元;2015年村筹建成立慈善工作站,他仍然带头捐款11600元……

“我是人民子弟兵,这里也是我的家乡。通过努力,让乡亲们过上幸福的生活,是我应该做的。”这就是徐双春,朴实无华,永葆军人本色,在山村脱贫致富路上演绎了“老兵突击”的精彩。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